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明末强国梦 > 卷三:崭露头第232章 防汛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四月初,台湾基隆电子器件厂传来消息,无线电报技术有了关键性的突破,传输距离突破1000公里,基本上没有了距离限制。实验地点选择在基隆到琼州距离2600里,通信没有障碍。实际上原来的问题就是出现在发射功率上,只要改进电路,把有限的电力聚集到发射的电波上,就可以得到决定性的突破。

朱万化指示在南海舰队活动范围内继续实验,确认无疑之后,修改设计,形成产品,逐步推广应用范围。

由于有线电报实现了载波,增加了带宽,就是增加了线路的容量,也加快了通信的速度,使商业应用成为了可能,为了让大明更多的人享受高速便捷的通信,促进经济的发展,朱万化打算逐步的向社会公众放开电报业务,使更多的人受益。由于电报的技术还是掌握在朱家手中,所以也不必担心被敌方利用。

首批开放的就是有线电报已经到达的地区,但是由于京城的特殊情况,本应该是电报通信的一个重要的节点却没有电报线路通达,只好暂时舍弃这个点。

放开的是有线电报,无线电报业务朱万化还不打算放开,这还是国防军专用的。

在朱家控制的省份,如台湾、山东、辽宁,这三个省份的境内都已经建设了四通八达的电报线路,这些线路是以架空线路为主的。对于线路的安全采用佛教的宣传和巡逻防护相结合的方法。在金华到曙光基地的线路沿线,就是利用和尚进行佛教的宣传,信徒们经常绕着电线杆子转上几圈,垒上几块石头或者扎上红绸条祈福,对于保护线路效果非常好。这个经验就得到了推广,朱家多给寺庙出一份布施就可以了。

对社会开放的电报业务就放在邮政所,对于通达的城市展开电报业务,定价一分曙光币一个字,一分曙光币相当于人民币五元,价格还是很高的,以后会逐步考虑降低。但是对于商人,能够及时的传递信息,这个价值还是合适的,对于普通百姓,向数千里之外的亲人及时的传递消息,要比传统的派人前往送信还是划算多了。

现在能够开通电报业务的地点就是台湾、山东、辽宁另外加上河南的部分城市、浙江的杭州和金华。

离岛、琼州、金兰湾、金瓯等地区的无线电报业务仅限于国防军内部使用,金瓯的郑家也可以使用电报业务。

开放电报业务的信息也同样在中华日报上发布,同时也介绍了电报业务的功能,主要就是快速及时,费用、使用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也需要刊登。这个新鲜事物在大明又引起了震动和关注,自然有人就会询问为什么仅是有限的地区开办了电报业务,其它地方什么时候能通达电报,提问最多的就是京城,京城是全国的中心,对于信息传递的需求自然就会很大。

其实运河直达京城,并且与京城城内的水系是相通的,铺设水下电缆完全没有问题,可是那里毕竟是京城,电报电缆还是比较敏感的,没有朝廷的认可朱家也不敢贸然行事。朱万化相信随着电报业务的公开,电缆将会很快连通到京城,现在果然是这个情况,朱家就等着有关的官方表态了,连通京城的电缆随时可以通到大沽口、济南。

京师的电报业务受益最大的是朝廷,他们的部分公文也可以通过电报迅速传达。

......

台北又传来了两个喜讯,朱万杰的妻子来氏已经生产,得到一个儿子,请老爷赐名,于是朱家又是欢天喜地的庆祝一番。

另一个喜讯就是:四年六月开始修建的台北到基隆的实验性的铁路,已经修通,开始试验运行,现在正在建设车站,招募组织员工,制定各种规章准备试验载货载客运行。

朱万化给出半年的时间,让他们积累各个方面的经验,做好记录完善各种规章制度,试验运行速度以每小时15公里为宜,最高时速不要超过40公里,现在的技术、管理还不完善,铁路出事故非同寻常,一定要尽量避免,这个年代能达到40公里时速已经是了不得的高速度了,不要好高骛远。

下一步的计划就是沿着西海岸修建贯穿台湾南北的铁路大动脉,这对于发展台湾的经济十分重要,另外研制一列重炮列车则可以沿着台湾岛机动,加强了台湾的防御能力。

......

崇祯四年的辽饷、练饷是秋赋之后征收的,由于发生在山东的囤积粮食以及随后到来的对于山东的征剿的原因,另外,也由于朱家认为这是不合理的,追加赋税之外的收费使黎民百姓负担沉重,因此拒绝征收交纳辽饷、练饷,但是承诺,当朝廷的白银粮食短缺时,可以用资助的形式上交部分钱粮。

现在局势安稳下来,吏部又向山东、台湾追缴去年的辽饷、练饷,辽宁去年免赋税,所以没有追缴。

朱大典觉得辽宁战事以平,西北也已经没有太大的危机。正好朱万化也在山东,于是两个人商议的结果是,由山东、台湾两省从省财政中拿出总数50万石粮食资助朝廷,辽饷、练饷就免了。毕竟朝廷手中的粮食不富裕,交出一些粮食也可以缓解朝廷的危机。

50万石粮食,这个数目也不小,相当于全国两饷之外正常赋税的四分之一,也能为朝廷解决不少问题。

辽饷、练饷对于任意一个省也不是一个小数,它的数量接近原来的赋税的十倍!这几年大明全国的赋税水平是两百万两白银左右(赋税偏低),辽饷加上围剿西北乱民额外征收的练饷总数大约是一千六百万两左右!数字着实可观。

这个数量加载到民众的头上实在不是一个小数,临时征收一次还情有可原,如果当作正常的赋税每年都征收,黎民百姓无论如何也承担不起的,特别是生活窘迫的底层民众。所以朱家是坚决反对按年度征收辽饷、练饷的。朱大典不但上奏疏为两省拒绝征收辽饷、练饷分辨理由,同时也把相关的论述文章登在了中华日报上,由此也造成了全国的影响。

崇祯四年全国该征收的辽饷、练饷已经征收完成,山东、台湾因故拖在了最后,所以它的影响今年并没有显示出来,成了一个*,真不知道下一次在征收会有一个什么结果。

山东、台湾的辽饷、练饷没有上交,朝廷当然不会满意,但是好在有50万石的粮食收入,在粮价已经很高的大明朝这50万担粮食也很珍贵,所以朝廷就默认了这个结果。此事就此揭过。

如果崇祯五年朝廷再次征收辽饷、练饷会有什么结果,朝堂上的大佬们可能会有担忧,此时他们的想法无非是费一些力气罢了。他们想得太简单了,如果没有朱万化的存在,辽饷和练饷早晚会断送了大明朝。有朱万化在,征收辽饷练饷的后果也会造成政局的混乱。这是将来的事情,我们也暂且放下,以后有什么事情再接着说。

......

时间进入了五月底,今年完全不同于往年的干旱:一旱到底。今年五月就开始了雨水连连,朱万化知道这是黄河的汛期到了。因为他们已经知道了乱民有破坏河堤的阴谋计划,因此为了河堤的安全,全部来自乱民的民工将作为移*往需要的各地,这些需要移民的地方有台湾、辽宁和金兰湾,当然会征求他们本人的意见。对于不愿意移民的,有愿意返乡的,除了发给工钱之外,又给了一些遣散费,由国防军护送出境,返回到山西境内。其余的也全部就近集中安置在几个地点,集中管理,并且也会给他们找一些临时的工作,总之让他们远离河堤。

然后由两省的官府动员本省的农民、民众,上河堤防汛。国防军人数太少了,不足以完成防汛任务。面向山西的四个营全部撤回河南境内,安排在河堤沿线,他们主要的任务是预防乱民的突发攻击,保护河堤,另一方面作为突击队应对突发的险情。

一般地说经过近十万人,用两个多月的时间,有目标的抢修河堤,险情应该排除了,否则就是工程规划有问题。

尽管如此,朱万化还是请出河道慈善会的会长孔胤植,一同前往河南,用河道慈善会的名义,督促河南官府派出官员巡查河堤,参与防汛工作。朱万化本人更是不辞劳苦巡查了河南南岸的所有路段,特别是孟津的一段。

山东在朱家的直接控制之下,自然是官府的全面工作转向了防汛。

山西省与相邻各省的交界处基本都是以自然的山河为界,唯独晋城是个例外,沁河就流经晋城平原,由于这个特殊的地势,晋城就成了山西进入河南的重要通道。聚集在山西的乱民如果想进入河南,当然也要首选这里。所以朱万武奉命撤出山西境内的部队时,就在晋城平原的几个要点上安排了兵力,最低限度也要有观察哨,朱万武给他们的命令是:如果遇到乱民有组织的武装进入晋城地区,要快速上报情况,在现有兵力允许的情况下,发扬一切火力狠狠的打,如果兵力不足也要尽力阻击,等待援兵,因为来的乱民军就是为了破坏黄河河堤而来,并且,经过“修河堤有吃饭”的宣传战,剩下的基本都是乱民的骨干了,对于这些人就只有狠狠打击消灭的一条路了。

在即将进入晋城平原的丘陵地带,低矮的山坡不是很高,在这里埋伏着国防军的一个排的兵力,他们在等待着一支大约300人的乱民军的队伍,据侦察,这支队伍是一支乱民军的前队。得到消息,奉命支援阻击的国防军正在向这边赶来。

在等待中,零散的几匹马终于出现了,这是乱民军的斥候,等到他们进入到两三百米的距离时,机枪步枪就开火了。由于国防军都身穿迷彩服,隐蔽在山林间的野战工事之中,与冷兵器作战的方式完全不同,所以对方并没有发现,一阵枪声过后几个骑兵就倒在了地下,终于还是有距离更远的斥候逃了回去。

随后这支300人的骑兵队伍就过来了,从队伍的装备看可能是闯王高迎祥的重甲骑兵,因为他们多数都穿戴着各种颜色式样不同的盔甲,装备到这种程度,官军都是不多见的,应该是山西境内乱民军的主力部队。马队稍微的整理了队形就开始冲锋。乱民并没有真正和国防军正面交过手,他们太缺乏经验了,以为看不到几个人就没有当一回事,以为马队速度快,装甲厚重无人能敌,一下子就能冲过去。

一个排的重武器就是八门掷弹筒和两挺轻机枪,其余的就是步枪喷子了。轻机枪的射程远,首先开火,然后就是马匹踏响了地雷的爆炸声,到了一百米之内,掷弹筒的散弹就打出来了,每一发炮弹都是一百多枚弹丸,虽然不致命,也未必能够穿透盔甲,但是打伤马匹还是可以的。成片的骑兵在硝烟中倒下,骑兵的列队已经不存在了。机枪、步枪并没有停止,一直在射击,倒在地上的人依然处于枪林弹雨之中,随时可能被枪弹夺去性命。

如果他们的马队可以再向前突击,还会撞上铁丝网,那更是骑兵的灾星。

既然命令是狠狠的打,就不必客气了,排长及时的下达了反冲锋的命令,手拿步枪的士兵们,跳出战壕成散兵线,在冲锋号声中冲了出去。“双手抱头,投降不杀!”的喊声响彻山谷,虽然一个排只有四十人,其中的掷弹筒手、机枪手还没有参与冲锋,冲出去的不过30人左右,胜利之师的气势还是压倒了敌军。

身穿重甲的乱民士兵,离开了马匹,行动都十分困难,毫无战斗力,他们的武器,除了弓箭有四五十米的射程,其余的武器毫无用途。在步枪*的打击之下,要么战死,要么投降,别无出路。

300人的骑兵队伍,逃走的不足100人,除了被击毙的其余都做了俘虏。

闯王高迎祥的王牌部队,被彻底击败。也许这300人是他重甲骑兵的全部,也许是一部分。不管怎么说,此战告诉乱民首领:此路不通!到别处去闯大运吧!

乱民的大队人马,看到这种打击的力度,正常情况下应该不会再触这个霉头了,否则就是缺心眼。

---第232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