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明末强国梦 > 卷五:纵横天第384章 乔迁之喜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卷五:纵横天第384章 乔迁之喜

时间到了崇祯八年的七月,已是深秋季节,天气还很炎热,早晚已经凉爽。

七月初十,开封城内朱府的门前不少仆人在忙碌着,这一条街上也多出了不少岗哨,今天朱府乔迁之喜,是朱家内眷到达的日子,预计申正时分(下午四点)到达,朱府上下都在忙着迎接。

朱府位于城中的偏僻处,这里没有几户人家,原本也没有街巷,朱家把周围的地买下了不少,朱府及其对面的建筑就形成了一条宽阔的小巷子,这条巷子中除了朱府及其附属建筑之外,人家很少,于是被人们称为朱家巷。

朱府面北朝南,门庭宽阔,它的对面是朱家的又一处大院子,那里实际是个兵营。原因是,朱大典本人就有一个营级的护卫队,兼做朱府护卫,朱万文(任联省议会议长)、朱万武、朱万杰都有一个排的私人护卫,再加上秘书、通信兵等等的人员也不少,这些人直接驻在府中不方便,又不能离得太远,于是就在对面建了一片营房,其中还有用于练兵的操场,极像一处兵营。

在联省内各房侍郎以上的官员,各省巡抚、布政使均常备一个排的护卫,护卫的装备以喷子为主,此外就是步枪。低于这个等级的官员,按等级标准数量雇佣保安,费用官府承担。

朱万化平时住在督军府,他的夫人也要住在督军府里,他有一个警卫连,当然也是驻扎督军府。在朱府中有朱万化的院落,那是除了朱万化夫妇之外的人住在这里。

在朱家巷里还有几处像样的宅院,那是朱家有头有脸的下人的家,例如管家朱天庆的家就建在这里了,朱天庆的父亲朱宝森是朱府的老管家,现在留在济南管理朱府的旧宅及产业。

可以说,朱家巷里很少有外人。

此前,朱家几兄弟的家眷都从台湾、浙江金华来到了济南的朱府暂住,等待开封宅院的建成。四天前他们从济南出发,济南到济宁的铁路为他们开了一个专列,一个时辰后,巳初(上午九点)就到了济宁北,火车还是太便利了。沿途护卫的是朱府卫队的一个连,他们携带各种车辆已经等待在济宁火车站,护卫队长岳成亲自带队。

运河隧道已经通车了,车队通过隧道跨过运河。隧道长一百五十米,不算太长,折射阳光的照明设备使得隧道照明度很好,隧道里的路面是水泥路面,马车通过很平稳。

过了运河,余下的路程还有200多里,乘马车整整走了四天(车上都是女人孩子,所以马车走的慢)。若是火车通车的话,全程乘坐火车只不过是十几个小时的车程。并且坐火车与坐马车其劳累程度相差太远了。

这个车队很大,光是护卫的一个连就是十辆马车,此外还有两辆炊事车,五辆拉着帐篷的车,朱家的家眷、下人又是十辆车。

他们人数较多,更主要的是为了安全,沿途并不住店,而是扎营住帐篷,因此需要额外的多带一些帐篷。

申正时分(下午四点),他们准时到达开封城,进城后直奔朱家巷。

庞大的车队一进城就引起了市民的注意和围观,市民们议论纷纷。

“这么多车,好气派!”

“还有军车护卫!”

“我认识,前面那辆车是朱家老太爷的车子,那可是独一份,整个河南找不出第二辆。”

说话的这位应该是个车迷,各种车辆分的清楚,

“督军大人是大孝子啊,他自己都没有这么好的车。”

“是啊,我听说过,那辆车里冬暖夏凉,是一辆神车。”

“车里有那么多的女人孩子,这是朱府的家眷。”

“......”

开道的三辆护卫车之后,就是老太太何氏乘坐的马车。这辆车是朱大典的私人专车,车内宽阔,并且比较豪华,它的制冷、取暖调解温度的设施是其他车辆不能比的。

车的尾部,冬季加装一个小锅炉,用于取暖。夏季加装一个冰箱,内装冰块(并非电冰箱),融化的冰水流入车内管道,用于降温。

在民间拥有大量的制冷设备之前,冰块是夏季的常见商品,到处都可以买到的,所以用于制冷的冰块不难寻找。对此,现代的年轻人是不知道的,也从来没见过卖冰块的买卖。上年纪的人还能有印象,知道在夏季可以买到冰块。

何氏老太太的车里坐了五个人:何氏、长孙朱钰、长媳章氏、次媳王氏和老太太的贴身丫鬟菊花。

朱钰今年十岁了,是个半大孩子,但是,在明代,也算是接近成年,已经可以派遣差事了。

老儿子、大孙子,就是老太太的*!这句话一点不假,长途旅行老太太也要把大孙子随时带在身边,随时关照,否则她不放心。

老大、老二两个儿媳妇为什么在老太太的车中呢?

按规矩老大的媳妇就是管家婆,内宅的大小事务都要她来管,这一路上事情会不少,有些事情难免要请老太太定夺,所以老大的媳妇章氏就长随老太太左右了。但是,到达开封之后,老大媳妇要进入督军府居住,管家的差事就顺延到老二媳妇身上了,从现在起,老二媳妇王氏就要熟悉情况逐步的接手管家差事。这就是他们二人坐在老太太车中的原因。

家眷的车队直接从侧门进入院子,在二门前停下来。第一个跳下车的是朱钰,小孩好动,也灵巧,不用走梯子,一步就跳到车下,慌得老太太一个劲的喊:“慢着!小心!我的小祖宗!”

朱钰也很乖巧,返回身来,扶着老太太的手,搀扶着老太太下车。何老太太今年的年纪应该在60岁左右,行动尚方便,远没有到需要人搀扶的地步。但是孙子的举动对她是极大的安慰,口中不由的说道:“还是我的乖孙子好。”

其实以朱万化打头,她的四个儿子都已经伸出手来,扶她下车,对此,她就视而不见了。

见老太太下了车,四个儿子一横排排开,跪地就是三叩首,口称:“给母亲请安!”朱万化代表弟兄们说:“母亲大人一路劳顿了,请到内室休息,一个时辰后,儿子们为您接风洗尘。”

待她的儿子们都站起来之后,老太太对章氏说:“叫岳成过来。”

大媳妇章氏连忙吩咐:“请岳成过来!”

朱天庆高声喊道:“请岳成!”

岳成小跑着来到近前,单腿下跪,说道:“岳成在!主母、大奶奶、二奶奶有何吩咐?”

老太太说道:“一路上辛苦你了,那些小崽子们也都尽心,差事办的好!赏!”

旁边的章氏用托盘装上五捆砸着红绸子条的曙光币,递给管家朱天庆,朱天庆转身递到岳成面前。岳成高声回答:“谢主母赏!”双手接过托盘,这才站起来,弓着身子后退几步,转身去了。

五捆曙光币,就是五百两白银,合人民币25万元。沿途保护出力的军人约两百人,若是平均分配每人得二两五钱白银(人民币1000多元)。一般的说军官会得的多一些,士兵至少也能得一两,也是不少的奖赏了。

到了院子外面,岳成把托盘交给了带队的连长,说:“这是主母赏的,弟兄们一路辛苦,今天把车带回营房,整理一下,从明天起,给你们放假两日,都乐和乐和。”

连长拿起两捆纸钞,递给岳成,说道:“岳大人辛苦,留下点茶钱吧。”

“去,去!都赏你们了!你们一路上差办得好,就是给我长了脸!今后办差都要这样尽心就行了,办好了差都有赏!去吧,我还有事。三天后恢复训练!”

“是!谢过岳大人。”

连长转身就跑了回去。

岳成心里明白,只要对主人忠心,只要差办得好,他的好处可不止几百两银子。

......

朱家的第三代人也是人丁兴旺,借此机会一并列出:

朱万化现在有三子一女,长子朱钰(10岁),次子朱铎(3岁,章氏生)三子朱鉴(3岁,秋香生),长女朱鈅(5岁春香生)

朱万文已有二子,长子朱钊(4岁),次子朱钧(2岁)。

朱万武一子一女,长子朱镜(2岁)女朱钗(4岁)。

朱万杰也是一子一女,长子朱镛(3岁)。女朱钏(1岁)

朱万雄尚无子女。

第三代人中,只有朱钰已经长大,其他均为幼儿。

朱钰已经上了四年学,朱家为教育子弟,也为了安全,在台湾的府中办了一所家学,这次也迁来开封了,家学划分年级,九年制,相当于初级教育。

目前朱家第三代只有朱钰一人在家学上学,其余的学生都是朱家下人的子女。

朱钰很聪明,但是学业一般,成绩只能算中上。以他的地位,只要不出大格是没人敢管教的。章氏心细,她就隐约地感到朱钰在学校里淘气有点出格了。但是摸不到真情况,朱万化又是特别的忙,她屡次想对丈夫诉说,又苦于没有真凭实据,再者说也的确没有出什么事。现在离开了台湾,来到老太太身边,她极担心由于老太太的宠溺而惯坏了孩子。所以她是打定了主意,要提醒丈夫对孩子加强管教,子不教父之过嘛。

......

哲不尊丹巴圆寂也有一年了,为了外蒙古的稳定,寻找他的转世灵童还是越快越好。按照规矩,老活佛圆寂之日诞生的男婴才有资格入选,或者扩展一步,也是接近那个日期出生的才是候选者。*太小则无法分辨优劣,择优的条件不外乎身体健康、外貌端庄、聪明好学。*至少需要到四五岁方可判断。从这点说又是急不得,真是矛盾啊!

还有一个问题,从大明的利益看,确认灵童,完全由大明朝廷决定才好。但是,这毕竟是佛教的内部事务,哪怕做样子,也需要藏传佛教的权威人物参与,否则就失去了信徒的信赖。对此,朱万化早有准备,马守应进入西康就带有一个任务——寻找*和班禅。现在康藏军刚刚进入西康,到今年底,明年初能够找到这两位活佛就算快的了。找到他们,还要教育他们,使其能够成为配合大明帝国的工具。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时间。

现在能够做的就是关注康藏军的动作,给一些帮助,给一些提醒。康藏军那边近期的一件大事就是建设泸定桥。

......

今年的年景不好,主要是北方的干旱,严格的说,是华北、西北干旱,南方的福建干旱。

但是朱万化知道,明年,就是崇祯九年将是大灾之年,地点就是华北、西北和福建,福建是干旱加蝗灾。这样看来,今年的灾荒只不过是明年大灾的预演。

为此朱万化、朱大典父子已经密议多次,寻找应对的措施,同时也要利用好这种形势。

这种事情只有朱万化、朱大典两人秘密商议,其他人是无法解释的——你怎么知道明年大灾?怎么解释?

河南、山东、陕西的收成不好,可是到了九月就要开征农业税了。大灾之年的税如何征收?这又要伤脑筋了。

对眼前的税收,其实也没有什么出奇的办法,无非是按照灾情减免税收,同时又要广开财源,让农民、民众有新的经济来源,以维持基本的生活。靠救济过日子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还没有等朱家父子商议个眉目出来,河南、甘肃就出现了新的事端。出了什么事?且听下回分解。

---第384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