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明末强国梦 > 卷五:纵横天第404章 地广人稀的青海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卷五:纵横天第404章 地广人稀的青海

崇祯九年正月底,国防军就开始了在青海的军事行动。驻防于此地的第十师第三团开始收复青海湖和海北地区。由于青海地广人稀的状态,与其说是军事行动还不如说是政治行动,因为它的火药味太少了。

第三团的团长是欧阳衮(gun),他是甘肃省原官军的一名参将,部队整编时得到甘肃巡抚林日瑞的推荐,在军校接受了为期三个月的短训班学习,被委任为第三团的团长。与他经历相似的还有原甘肃官军的总兵官马爌(kuang)被任命为第二团团长。二团、三团都是步兵团,国防军的步兵严格的说是龙骑兵,西北不缺少马匹,因此不但正规士兵都乘车骑马,他们配属的临时营也全部乘马。

国防军一个团的编制满编是2*,一个团有三个临时营,一个临时营的标准编制是1200人,因此,第三团现在的实际人数是七千多人。这七千人在青海绝对是一直庞大的力量了,因为这里的人太少,派来这么多部队是因为他们还有别的任务。

青海省的大部分地区是在藏族大奴隶主、藏传佛教的大寺庙等这些人的控制之下的,近年来准格尔蒙古人的势力也渗透进来了,因为这里的自然环境不好,这里的蒙古人不多。

高原的山地和柴达木盆地的沙漠占了青海省的西部大部分的面积,这些地区土地贫瘠,自然环境极其恶劣,唯一的一块好地方就是青海湖周边地区,其次是青海南部的高原地带。

柴达木盆地里的气候极其恶劣,日温差在三四十度,在炎热的夏季,白天的气温是三四十度,燥热难耐,到了夜间可以下降到零度,寒冷异常。刮大风是是常态的,大风卷起的风沙使得能见度极差,人也睁不开眼,强风可以把人卷走,摔倒了有可能瞬间就被黄沙掩埋。地域辽阔的柴达木盆地简直就是人间的地狱。

柴达木以西,祁连山以北是准格尔蒙古人的核心地带,正是由于这里恶劣的自然环境阻止了准格尔蒙古人的野心。青海西边的柴达木大沙漠,北边的祁连山成了阻挡准格尔人的天然屏障。这里为数不多的准格尔蒙古人还是从南边的康藏高原上渗透过来的。

青海省就是这么一个贫瘠之地,人文环境与西康相似,自然环境太差了。国防军在青海的策略是:暂时只占领青海湖周边地区即可,从地理面积上说只是青海省的一角,但却是整个青海省的精华。其后将会考虑向南收复青海南部地区,对于荒凉的西部暂时不会考虑了。

青海、西康同是藏区(除了藏族也有其他少数民族),国防军的占领区内就不能迁就落后的农奴制度了,因此,在政治上与马守应的康藏军之策略大不相同。对准格尔蒙古人要坚决消灭或者驱逐他们;对奴隶主、佛教寺庙的武装全部缴械解散;坚决废除奴隶制,解放奴隶。对于奴隶主、活佛、僧侣、喇嘛、土官等人,凡是能接受新政权,奉公守法,按时纳税的可以保留其财产,重新做大明的子民,反抗者则坚决镇压。政权上设置省、县、乡三级官府政权,议会也准备在下半年开始组建。总之,青海的占领区将是完全的宪政行政区域,只是国防军的占领区太小,人口少,称作行省有点勉强,长远的看,青海总要管理西部偌大的国土,在现代,建青海省还是有其道理的。

明代是没有青海省的,青海作为一个独立的省存在还是朱万化的主意,这是他脑子里的现代习惯。

青海湖以东已经被国防军控制一年多了,为了更好的控制青海湖,国防军在这里建设了一个小型的造船厂,可以用现成的零部件组装小型快艇,也可以造木船。因此国防军在这里有一支小小的水军,它的主力是四艘快艇,其中两艘安装了20直射炮,可以称作炮艇,另外两艘上只有轻机枪,在青海湖上这四艘快艇就是绝对优势的武装了。正常的情况下青海的主要武装力量是武警部队,于是,这个水军船队属于青海的武警编制。

这支水军成立以来一直在青海湖中训练,训练部队的同时也是对青海湖地区的一种威慑。他们都在为今年的军事行动做着准备。

第三团就是从青海湖沿岸开始他们的军事行动。

青海湖的四周沿岸基本没有山,全部是平原,特别有利于国防军的马车行进。有了水军的配合,又可以水运部队多点出击,把沿岸地区分割为许多小段,用极快的迅速占领全部地区,然后分区清剿,建立政权。

第十师第三团的营编号是:97营98营99营,临时营前面加“临”字。

团长欧阳衮命令97营带领着它的临时营清剿青海湖的沿岸,它的一连向南部出击,二连向北出击,三连在水军配合下分批渡过青海湖,在西岸登陆,占领一片地区向两边扩展。他们的临时营也分散到各个连协同作战,水军要在各个方向上配合陆军作战。

青海湖方圆一百多里,也算个不小的湖泊了。只出动一个营还兵分三路,兵力是不是太单薄了?

不,兵力够用了。因为这里人口太少,青海湖周围不过是牧民的牧场,还有一些用大锅熬制食盐的小作坊。

在现代,围绕着青海湖只有两个县,三四个小城镇。在大明的年代,整个青海湖只是一个县的局部,村庄都不多。如果从青海湖向西,一个县就有七八百里甚至一千里,并且这么大的县还没有几个人。这就是青海,在现代把它设为一个行省就是因为他的地域太大了。

青海的西部太荒凉,国防军暂时只占据东部的这一个角。可是这小小的一个角,却拥有青海省九成以上的人口。

西宁一带十几个县,与青海西部比较,它的总面积只是一两个县的大小,由此也可以看出人口密度的巨大差异。

国防军占领青海湖是想垄断控制青海湖的资源,青海湖的资源很丰富,在大明的年代,最有价值的就是它出产的盐,在大西南、大西北地区食盐是非常珍贵的。其次就是它的渔业资源。控制了资源,对于康藏,对于新疆都有很大的作用。

国防军计划占领海北地区是为了保护河西走廊的侧翼安全,除此之外,海北地区暂时没有别的价值。

这里所说的没有价值是针对明代的情况,海北地区是祁连山的南麓,祁连山脉有丰富的稀有金属矿藏,比如稀土,这些矿是子孙后代的财富,现在能够利用的也就是镍矿。

第三团的98营带着它的临时营向海北进发。海北是一个狭长地带,一个营的兵力横扫过去,就算完成了任务。

清剿青海湖沿岸的97营几乎没有遇到抵抗,唯一的一次战斗是遇到了几十人的蒙古小队伍,只是杀伤其一部分,打成了击溃战。还有一些预定要拔除的小山寨,也是大军一到顷刻投降。原因很简单,在这个地区有个几十人的队伍就可以称霸一方,拥有一两百人私兵的奴隶主就是这里的大军阀了。同样是这个原因前期的侦查工作也容易,有数的几家私兵都很招摇,霸道的很,谁人不知?

不到一个月青海湖沿岸全部清剿完毕,行政官员在这里建立乡政权,张贴布告,开始收税,取缔私盐作坊,成立官办的盐业公司。盐业公司将采用先进的技术生产食盐、精盐,不要看其规模不大,它却是西部的盐业中心,产品销往西康、西藏、新疆、甘肃等地,销售的范围极广。盐业是暴利行业,它就是青海官府的钱袋子,他会让规模很小青海官府很富足。

理论上说,这个位置是大明的边防之地,是需要建据点,派驻军守护的。这种地广人稀的地方,如何建据点?如何驻军?驻一个连比本地居民都多,有必要吗?不驻军谁来保护政权和产业?这都是难处,都要解决。

解决这个难题的还是朱万化。他指示:青海湖的东部人口多,已经在控制之中,不考虑了。青海湖的南、西、北各建一个据点,驻军为:每个据点一个班的武警!用一个排的武警守卫方圆百里的青海湖!现实就是这样。

武警部队编制大,一个班是15到20人,怎么驻防呢?办法治建筑墩台。

墩台是古代特有的驻军方式,一般是伴随烽火台而存在的。它像一个缩微的小城,外围有护城河,有吊桥。这个城有多大?小的边长一丈(一丈等于三米)多,大的不过边长两三丈,方形。墙体很高,中上部有小孔,那是透亮的窗户,也是作战的射击孔。其内部是多层的,至少两层,其顶部坚固,是防守作战的场所。

从这个介绍就知道了,在现代这就是炮楼,比炮楼大一些,矮了一些。

朱万化以墩台为模本,进行了改进:

选择一个地势高的地点建墩台,墩台十米见方外墙砌砖,内部夯土,中部有三米见方的天井,底层的四面各有一个用砖起拱的窑洞,窑洞就被埋在了夯土之下。每个窑洞三米深三米宽,墩台中就有了四个房间,可以居住、做厨房、仓库,其中的一间就是通向外部的大门,中间是三米见方的院子(天井),这就是士兵生活活动的空间。之所以房间上部有两三米厚的夯土,是为了在墩台顶上使用掷弹筒,掷弹筒也是迫击炮,其后坐力是不可小视的,一般的屋顶都扛不住。一个班的兵力,其主要防守手段就是掷弹筒,给他们增加配置,配两门,再加上一挺轻机枪,防御的火力就很强了。

这样的墩台相当于建筑一座小楼的工程量,建材就是砖、水泥、木料。只要有人工,一两个月就可以建起来。

墩台外面挖护城河,正门前留出较大的空地作为活动场所,安装吊桥。护城河之外,三十、五十米之外拉铁丝网,铁丝网内埋设地雷。这个地带还可以留出菜地解决吃菜问题。

墩台顶部建一个木塔用于通信联络和站岗放哨,当然通信兵是必不可少的,哨兵使用望远镜可以监视几十里的范围。

墩台的补给交通线就是青海湖里的船只,青海湖是咸水湖,盐的浓度大于海水,结冰期很短,一旦湖水结冰还可以用马车、爬犁维持交通。

地广人稀只能用这种办法。这一个排的兵力,就可以维持沿岸的政权,一旦有事,最低限度可以把消息发出去,大军就可以来救援。

海北地区是个长六百多里的狭长地带,那里比青海湖的人还少,好在那里是祁连山脉的南麓,气候还不太恶劣,否则真的无法驻军了。

在海北地区也要采用这个办法,相隔几十里建一个墩台,放一个班的士兵。所不同的是海北的交通要靠驮马、骆驼来维持了,全长六百多里的路,单单为了几个班的补给修一条公路就不值了。

第98营向西北收复海北,作战任务并不繁重,几乎等于行军过去就算完成任务了。但是他们有一个附加的任务,那就是从海北的最北端向西北,探出一条通向嘉峪关一带的路,探路的时间给了两个月,夏季之前完成即可。探路的办法是走访当地的牧民,据说是有这条路的,道路艰难,仅仅可以通过驮马。朱万化在地图上也给出了大约的方位,朱万化的根据是,在现代,这里有一条公路,从地图上看,海北到嘉峪关的这条路有三百多里,是五六天的行程。

如果这条路存在,那就可以安排第三团,出其不意的袭击敌军的背后,或断其归路,或阻击敌援军,可以出奇制胜,并造成聚歼大批敌军的态势,就能改击溃战为歼灭战,意义特别的重大。第三团进驻青海就是有这个战略意图,否则这里不需要这么多的兵力。

---第404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