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明末强国梦 > 卷六:杨威天第486章 朝廷的兵工厂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卷六:杨威天第486章 朝廷的兵工厂

上一回说到:机缘巧合,林师爷发现了林祥这个人才。

林师爷是要让他见杨嗣昌的,这个话早晚要告诉他,同时也要告诉他一些规矩,避免失礼,杨嗣昌毕竟不是普通的官员,不能因小失大,这都是常识性的。

林师爷说道“林老弟,有些事情我要提前告诉你,也好有所准备。我们要去的地方在延庆,也有将近两百里的路程。在那里我要引荐你见一位朝廷的高官,因为工厂的事情就是他在主持。这位官员会问你很多的问题,都是有关工厂的,你要好好的准备。你所说的话一定要有把握,实情禀报,实话实说,并且要留有余地,绝对不能吹牛,说话过了头后果就不好了,因为这是朝廷的大事,哪位官员也是担了干系的。你能否得到重用,后半生的荣华富贵就在这位官员的身上了,应对得当是第一要务,这个话你要牢记。”

林祥脸上也严肃起来,知道林师爷这是在叮嘱自己,他也连忙表示感谢老兄的提点,一定用心。

林师爷又把有关的礼仪讲了一遍,有的还要演示一番,林祥看他郑重,知道这个官员不小,也是认真的对待,毕竟他是读书人,又在外闯荡了多年,也是有见识的,一点就透,林师爷也很满意。

他们之间的关系迅速靠近了,到了这个份上,他做擀面轴的手艺就不算什么了,完全没有保密的必要。再者说,林祥也要露一手表示自己是有真才实学的。

因此林祥说道:“制作这个小东西的过程说破了也没什么,老兄你可有兴趣看看?其实也是极简单的工具,让老兄见笑了。”

林师爷是正中下怀,林祥的本事如何他也是想见识一番的,他知道工匠艺人都很保守,所以才始终没有提这个要求,林祥这么痛快,那是最好的。

作坊就在他们身后的厢房里,门上有一把锁,林祥引着林师爷进去,向他介绍。

林祥说道:“这种制作之法叫做‘旋’,自古有之,但是常见的只是陶瓷泥胎成型,真正用于加工木料的极少见,反正我是没见过。在下学识短浅,书中只有一个‘旋’字,再无其他。”

林祥说的很客观,古代用于加工木料甚至金属的旋床,据说是有的,即便有,也失传了。

按史料说,最早的车床出现在中东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就是第五舰队即将到达的波斯湾。仅仅昙花一现,并没有为人类文明作出重大的贡献。

明朝的科学技术应该属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是绝对没有车床加工过的物品存于世上,考古文物众多,绝对没有这样的东西。考古文物能够证明旋转加工的非陶瓷泥胎的物品,最有价值的就是金属器物上的旋转花纹,是旋转磨制的,那根本就不是切削加工、而是研磨。

有据可查的是:到了清代以后,有了制作拇指大小的玩具所用的原始车床。真正用于国民生计,在工业之中发挥效用的还是近代的事情了。车床的原理并不是高深的科技,并且大家都说是古已有之的工具,那为什么始终没有应用和发展呢?

笔者没有找到什么依据,只是猜想出两个原因。其一是加工业需要科技知识的支持,例如三角、几何、物理知识等等,也还需要社会其他产业的配合,工业技术是全面发展的,不能一枝独秀。车床加工出来的物件社会上并不需要。例如林祥做的擀面轴,类似的还可以做小玩具——木头的小葫芦,还可以做桌子腿,如此等等。但是这些东西都不是必需品,可有可无。木匠有圆弧形的刨子可以制作擀面轴或者长矛的枪杆这一类圆柱体的物品。总之,没有社会需求,自然就会灭亡。所以车床这个简单的工具是古已有之,但是又不断的失传灭亡。第二个原因是没有好的刀具。车床有两大要素,刀具就是其一,如果有了削铁如泥的刀具,最实用的产品就是车轴,用上金属的轴承,对于车辆就是一个飞跃式的进步。可惜这种刀具用的金属(工具钢)古代的冶炼技术造不出来,所以车床的原理就仅限于陶瓷泥坯的制作了。

这就是林祥所说的“古已有之,但是他没见过。”

......

林祥说道:“我在辽东的安东造船厂干了两年多,学的第一个手艺就是车床。在工厂里各类机床很多,除了车床我还干过别的。与那些复杂的机器相比,我的这个工具就不值得一提了。老兄请看。”

林祥的工具如果算作是旋床的话,也太过于简陋了。一个粗笨的木头架子,两端各有一个特制的大号钉子,其中一个钉子是固定不能动的,另一个钉子用木头楔子调节距离,也兼做固定。一个圆棒子的木料被这两个大钉子夹住、楔紧,这个木料就可以在钉子的支撑下灵活的旋转了,大钉子就是旋转轴。旋转的动力是一根绳子,在木料上缠绕一圈,绳子上面系在竹竿的弹力弓子上,下面用脚踏,脚踏下去、松开时靠竹竿的弹力复位、一踏、一松......木料就转起来了。前面有一个可以调节位置的牢固的木板,那就是承载刀具切削力的工作台。手拿刀具靠在工作台上就可以切削木料了。

林祥说:“这个刀可是有讲究的,是特意买了好钢材(工具钢),画了图样,请铁匠打造的。没有好钢做不了这个刀具。”

车工技术的重要一项就是磨刀,不同的加工需要磨出不同的刀具来,所以车工都是磨刀的好手。如果不会磨刀(比如磨菜刀)的人,自称是车工,此人定然说了假话。

林祥上了一根木料,脚踏上去,木屑纷飞,三下五除二,圆溜溜的擀面轴做出来了,他又换上一块沙石,继续踩踏,打磨光滑,然后用粗布打磨抛光,最后用食用油涂抹,再次抛光。从“旋床”上拿下加工完成的木料,用锯截断两端,就是成品擀面轴!油光崭亮!他一边解释一边加工,全过程不足一刻钟,一根擀面轴就做好了。

这个工具看上去简单,可是道理不简单,林祥如果没在现代化的工厂里干过,是不会有这个办法的,另一个条件就是那把工具钢的刀。这就是简易的车床。

林师爷大开眼界。

林师爷把林祥带到延庆,介绍给了杨嗣昌。

得了这样一个人才,杨嗣昌自然要仔细的询问,从矿石原料,冶铁炼钢,到铸造炮管、加工制作。还有工厂里用的图纸、测量工具、长度单位、检验标准等等一系列的基础知识,有很多东西杨嗣昌都没见过,也没听说过。林祥仔细的讲解,一直讲了四五天,还画出各种示意图形做辅助说明,快赶上专业短训班了!终于让杨嗣昌知道了火炮制作的全过程,知道了技术的关键点。

众所周知,造船厂是大型综合性的制造企业,它集中了当前所有的先进工业技术,并且五脏俱全,木工机械、金工机械都很齐全,就连小型的炼铁炉,炼钢转炉都有。一个有文化的有心人,在这种企业中干了两年多,因为被排挤,又不断的轮换了不少的工种,整个的造船厂他几乎走遍了。偏偏林工匠在造船厂的起家工种是车工,车床是机械制造中通用性最强的设备,接触的技术最广泛。他的这一份经历,使得他对于制造业的理解更全面详实了。

作为听众的杨嗣昌,也是见过工厂的,只不过他走马观花,懵懵懂懂的,经过这位四不像工匠的解说,也就开了窍,知道了制造业的最基础的知识。

于是杨嗣昌当场就聘请林祥为他的幕僚,专司兵工制造的咨询。这时的时间是崇祯八年。

此后,杨嗣昌按照林祥的提示建议开始收罗人才,选择工厂基地的地址,驱逐了当地的村民,圈地设防卫,划定厂区搞基本建设。

地点就选在了延庆,在北京城到宣化的中间。是个山区,依山傍水。因为林祥说了,工厂离不开水,水源必须丰富,能够建水车提供动力更好。

山区偏僻,加上杨嗣昌的严格保密措施,这个机密真的保住了几年,国防军方面毫无知晓。

就是这么一位四不像的人物,机缘巧合的促成了一份事业。林祥的确是一个四不像的人物,说是书生吧,他读书不多,更没有功名,说他是工匠吧,他说起话来之乎者也的还有几分文人的模样,更难得的是他还粗略的通晓三角、几何图形的算法。这个人的确是杨嗣昌最需要的。

类似林祥这样的人还有一位,也被杨嗣昌收罗到了,这个人就是周成。

周成的资历更老,他是崇祯元年朱万化的事业才起步不久就进入了朱家的工业体系的,但是他的技术经历有些单一,不及林祥涉猎广泛。他一直就在钟表厂,他处处受到限制,自己也感觉到暴露了身份,朱家始终没有动他,恐怕就是顾虑到与朝廷的关系,这个道理他也能猜到。因此,他明白,只要他不过分,自身的安全还是不会有问题的。

周成也有他独特的技术优势,那就是朱家很多精密的产品他都见过,也动手加工过。只要条件具备,他可以把钟表这类的东西制造出来。火炮上不少机构的设计、制造就离不开他这样的人。

杨嗣昌作为高官,他是知道锦衣卫在国防军那边有坐探的。崇祯南迁后,北京的锦衣卫远离了皇帝,杨嗣昌也就得以施加影响,因此得到了周成的消息,并设法传信,让周成返回。九年初,周成回到北京,此时正是延庆工厂紧锣密鼓的建设时期,周成立即被杨嗣昌任命为工厂基地的大总管。

周成还有一个贡献,那就是他带来了全套的计量工具,林祥虽然懂得工厂的计量标准,但是他手里没有这些标准的工具、仪器仪表。周成是坐探,在钟表厂干了十年,他深知计量的重要,因此他就用心的收集,有些也是他自己偷偷的制造的,现在就都派上了用场。

工厂的初期,各种建设、设备都是实验性的,规模小,耗费的费用不多,杨嗣昌自己也没有成功的把握,搞得树大招风也没有好处。因此,他一个人默默的干,反正也不打仗,他干脆搞屯田(就是士兵种地),节省出军费往工厂里投入。

崇祯九年初,周成到来之后,工厂的人才逐渐齐备,基本建设有了初步的规模。他们就从炼钢开始逐步的解决自己的难题。

他请来的工匠人才还是知道联省的炼钢炼铁的大致方法的,林祥当过装炉料的苦力,起码他见识过。因此,他们大致的路子是知道的,只是没有得到专业的冶铁炼钢的顶尖人才,一切只能实验着做。

炼铁的炉子也是自古有之,联省的炼铁炉架高了,是为了鼓风出铁方便,这一项难度不大。他们把炉子做的小一点,一炉出一两千斤铁水(高炉体积过小会加大能耗,效率低)。鼓风动力采用水车。

炼钢的炉子更小,其容量不到半立方,只能容纳一千斤以下的铁水。转炉鼓风的样子不少人都见过,林祥更是不用说,他还干过转运铁水的差事,所以他们也是照葫芦画瓢,再加上几个很不错的炼铁工匠,对付着弄出大致的框架。

制作这些设备使用了不少联省出产的钢材,联省在国内销售这些钢材是没有什么限制的,要说限制,就是钢材的产量低,供不应求,难于买到,特别是大批量就更难。

所以他们的基本建设比朱万化起步时强多了,朱万化造转炉时,手里一块钢板都没有,架子、轨道都是木头的。

联省的锅炉和蒸汽机也是可以买到的,但是这种重要的货物联省是要登记造册的,虽然没有什么限制,但是杨嗣昌干的是保密工程,他不希望别人知道。他们也在设法购买,但是眼下没有,所以只能先采用水车动力。电力系统他们就不要想了,联省的工业电力是崇祯十年之后才开始应用,并且直到十一年时自己的军用的部分还没有配齐,自然不会出售。

在崇祯九年初,朝廷办的工厂就这样开始起步了。但它还是杨嗣昌的秘密工程,朝廷里谁也不知道。

他们的火炮是怎么造出来的呢?且听下回分解。

---第486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