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铁血残明之南洋崛起 > 第592章 旅顺军港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六分仪的操作非常简单,郑成功听完操作方法后,便信步走出议事厅,面朝大海观测起来。

因为正值早上,太阳就在东边,他将眼睛对准六分仪的望远镜筒,简单摆弄几下活动指标臂,太阳的虚影便和海平线重合。此时,指标臂上的针正指向一个读数,那是太阳与海平线的夹角。

郑成功看了一眼,脸上便露出惊讶之色,然而快步回到议事厅,拿出六分仪配套的航海历和对数表,亲手算了起来。

几分钟之后,他已得到一个“40”的得数,与海图上秦皇岛所标的纬度几乎完全一致。

陈上川在旁边看得眼睛都直了,高呼不可思议。

要知道,纬度测量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需要钦天监的大儒夜观星象,然后利用很复杂的计算,才能得出答案。

唐开元十二年,一行僧人张遂主持测量子午线。元朝至元十六年,郭守敬在全国建立了27个观星台,经过“四海测验”,得出全国27个城池的“元测纬度”。

万历八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至中国传教,带来西洋经纬度的概念。后来阁臣徐光启在崇祯二年上疏在对全国进行纬度测量及经度推算,最终得出京城、南京、南昌和广州的精确经纬。

而郑成功利用六分仪,仅用两刻钟便算出纬度,比经验最丰富的航海向导快了几百倍。

更重要的是,得出的数字和千辛万苦做出海图所标示几乎一致,精确得惊人。

这意味着,只要带上一个六分仪,再加上一个粗通数学的水手,海船便能快速知道自己所在的纬度。再配上测量经度的日晷仪、夜航仪,就不会在大海上迷航了。

陈上川道:“陛下,牛院士真乃神人也。有了六分仪,海船以后便不用沿针路走了。大海茫茫,到处都走得,西班牙人累死也找不到。”

“朕早就说过,花几万两建立大明科学院,绝对物有所值。郭之奇他们啊,就是太抠门了,说什么一个‘五百两求一个自然底数’,纯属浪费钱。

若没有自然底数,没有牛院士、莱院士等几个数学大师参与计算,何年何月才能做出航海历和对数表……”

朱由榔洋洋自得,又说起大明科学院这几年“养”出的新发明和新发现。

其中最令人“大开眼界”的一项,便是委托牛顿发明的高倍放大镜,名曰显微镜。

在五百倍显微镜的放大下,鼠疫病菌无所遁形。因菌致病的概念迅速风靡广州,被所有医家所接受。

很多沽名钓誉的江湖术士声称自己有杀死所有病菌的神药,骗了不少钱;还有人听说水里有病菌,便死活不肯喝水,差点把自己活活渴死……

因为高倍显微镜的发明,还有一项意外发现,那便是新木材和阴干木材的区别——新木材的一个个小格子里含有大量水份,是活的;阴干后的木材小格子已经干瘪,就算泡水也不会活过来。

造船工匠及烧窑工匠们开始研究,能不能用土窑来烘干,尽快杀死那些密密麻麻的小格子,以大幅减少阴干木材所花的时间……

一番高谈阔论让陈上川等人听得心驰神往,恨不得立即飞回广州,到大明科学院好好观摩观摩,寻找更多能帮助军队获胜的新发明。比如说,传说已久的电动机。

众人热情高涨,一连扯了小半个时辰,朱由榔不得不用几声轻咳打断,提前将话题拉回现实。

“好了,不说科学院了。以后你们自己订一份《科学月刊》来看,自然什么最新消息都知道。咱们还是先说说新航线的事……”

郑成功消化完六分仪所带来的震撼后,腹中便一直在考虑运输船的新航路。想来想去,最后结论是“无招胜有招”。

即所有北上运输船队都不再按固定航线行驶,而是在广袤的东海、黄海自由航行,只要向北走就行。反正有了六分仪,几乎不会迷航,海船随便走,更让西班牙人找不到规律。

海船在黄海越过北纬38度之后,再折向西航行,一定能找到渤海湾的入口。

关于在金州中左所一带建立旅顺军港的提议,郑成功也深感认同。

旅顺距离秦皇岛三百余里,风向合适的情况下,海船只需两天两夜便可以跑一个来回。无论哪边受到攻击,都可以互相支援。

又因为旅顺距离登州城比较近,监视返港补给的西洋船比较方便。

最重要的是,有了旅顺军港,便可以控制进入渤海的北航道。相比岛屿众多,夜里容易触礁的南航道,出入渤海更加方便。

参谋部根据三个主帅商议出来的目标,很快制定出一个详细方案。

当年毛文龙座下游击张盘曾盘踞金州中左所,给金州城的清军制造过不小麻烦,满清对此深恶痛绝。击败张盘后,努尔哈赤下令破坏城池,拆除城墙。

入关后,清廷禁止汉人进入辽东,所城失去沟通登州的港口用途,便一直没有好好修复。

可以说,明军攻占旅顺没有任何难度,不需要多庞大的作战方案。

然而参谋们提出,既然要控制进入渤海的航道,不如把庙岛列岛也考虑进入。

庙岛列岛在旅顺与登州城之间,岛屿数量高达三十二个,其中大部分距离登州较近。

如果能控制那一连串岛屿,在上面设立烽火台,西洋舰船出入渤海的情报就可以一览无余。

难点只有一个,大部分岛屿都很小,又没有水源,驻守士兵不可能很多。否则,无论补充食物还是补充淡水,都非常麻烦。

登岛的士兵就相当于敢死队,一旦遭受攻击,只能坚守,没法撤退。

而且人数少,就没法修建坚固的防御阵地。如果清军突然发起进攻,士兵们可能撑不到援军抵达。

最后,参谋部建议,每个大岛屿入驻守一个把千总队,即一百二十人。小岛则只由一个伍长率领四个手下登岛。

如果大岛的明军还有可能撑到援军,小岛的小分队几乎必死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