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怀民亦未寝 (求打赏月票推荐票!)
赵似的答允,让赵明诚看到了历史不一样的发展道路。
西方花了足足四百年的时间为工业革命做铺垫,赵明诚根本不敢奢望中国能够在没有经验借助的前提下可以在短短十年内就完成这一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壮举。
但是发明机器的风潮必须带动起来。
赵明诚就此在军器监单独钻营这玩意儿,赵似只把赵明诚当地主家的傻儿子,准许他单独进行这项不会危害到大宋王朝的项目。
有皇帝的特批,朝廷自然会拨下银两,调拨各行的工匠过来相助。
大宋本就是个文化繁荣的时代,前有沈括着作《梦溪笔谈》,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质、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农业、水利、建筑、医药、历史、文学、艺术、人事、军事、法律等诸多领域。而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约占总数的十分之四。
你说大宋弱吧,根本没有实质性的证据;你若要强论大宋强大,被人打的哭爹喊娘,连黄河这条母亲河都丢了好几段,就这还有君王好意思泰山封禅。
总之有过往的基础,赵明诚在二院被分了单独一间院子,又在各行业都挑了些工匠,从此开始真闭门造车。
军器监内又开始热火朝天的,二院上下官吏上下班都喜欢过来瞅瞅。只见赵明诚天天坐在大堂里喝茶画画,身边的工匠则被他折磨地团团转。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话说堂堂大宋少师,地位尊崇,享受朝堂文武百官敬仰,位居庙堂之高,承受了无上的荣耀之后,赵挺之忽地被贬黜到滁州。
除了风景,其他的赵挺之都看不下去。
这还是贬黜外放,家人不能随行,赵挺之一个人到此,刚到滁州没几天,头发就猛地发白。
十一月十六,天上圆月高悬,这天晚上,赵挺之睡不着,他披着厚衣服,独自撑伞在滁州街头走动,一路没有人。赵挺之一边走,不知不觉间走到一处寺庙前。这寺庙门前写着普济寺三个大字。
月光过亮,虽然是夜间,可是门前石碑上刻着的字仍旧可以借着月光看个清楚。
赵挺之定睛一瞧,竟然是南朝时期修建的。身侧还有几块石头,上面竟然刻着欧阳修的名字。
赵挺之原本心情郁闷,忽地看到自己少年时崇拜的文坛巨匠,政坛明星,心中孤寂苦涩不由得少了几分。
这时的寺庙,前殿里门是开着的,赵挺之迈步进了寺庙,一步一个台阶。天气过冷,幸亏身上披着狐裘大衣。
赵挺之的到访惊动了值夜僧侣,僧侣双手合十虔诚相问,“施主深夜到访,莫不是有什么烦心事?可否说与小僧。”
赵挺之摆摆手,肃容道,“老夫平日里学的是道,不曾叩问佛法。”
小僧笑笑,“佛学道法,都只是小舟而已,重要的是能够渡人到彼岸,如此便足矣。”
赵挺之捋捋胡须,“渡人,若是佛门能够渡人,天下也就不需要朝廷,不需要文武百官了。”
僧侣道,“此言差矣。佛门渡的是有缘人,施主既然来了,那你我便是有缘。”
赵挺之问,“你非渡我不可吗?”
这僧侣见赵挺之言谈举止不是一帮商贾儒士之流,而且他虽然神情没落,但是和自己说话时却又双目犀利,炯炯有神。
“不了。我观施主已经有了自渡之法。施主请自便。”
赵挺之略笑,“佛门中人也如此擅长人情世故吗?”
这僧侣双手合十笑笑,“施主,待得他日重阳花开,可再来小庙。届时贫僧还愿意听施主之言。”
这小僧离开,赵挺之又没得人和他说话,便自己在殿外游走。
不知为何,十一月的这一天,滁州竟然不怎么寒冷。赵挺之走了走,已然开始发汗。他本有些困倦,可是想到回去也睡不着,索性干脆不睡了,等到天明再回去睡个回笼觉。
反正也没有人记得他。
像是赌气,赵挺之又爬了三道小峰,上到一处寺院。他在台阶上游走,往下一瞥,只见白石板铺就的庭院里,一院子败褪的残红,枯枝在月色下异常鲜明。而皎洁月光打在庭院里,石地板也在发光,这种景象真是奇妙。
等到月丽中天,庭院里盛满了月光。这种意境,赵挺之难以言喻。
他忽地想到苏轼的那首诗,《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我却连陪我说个话的闲人都没有。可见天下人谁也不缺我这个赵挺之啊!”
挺之拍着栏杆,痛心疾首,忍不住回首往事,俯仰之间,已然是泪流满面。
赵挺之其实因为被贬的事情心生惭愧,因为同样是被贬,苏轼、章惇、曾布等人,都有人挽留。他平日里自比不是蔡京那等奸诈之徒,可是没想到自己离开汴京诸臣的反应竟然是和蔡京被贬是一样的。
赵挺之自然难堪。
被贬对于一朝少师来说,算不得什么为难事。毕竟做大宋的臣子,这是很正常的。可是赵挺之一作对比,心里总有口气咽不下去。
老子所着《道经》,他一字不落背下,并且一直沿用至今,这帮助他位极人臣。可是为什么自己却始终不被世人认可?
难道他一直卑顺不对吗?不是说只要甘于处于下位,就可以上升吗?
难道说他为官三十多年来都做错了?
甚至于他一直觉得不够稳重的小儿子赵明诚,他被罚居然能引得汴京太学生、学生聚众闹事。
这是凝聚人心的表现。
“败矣!大败矣!”
赵挺之想着,只恨无酒。
他又想起过往苏轼骂他的话,现在想想,他和苏轼都算是寒士出生,为什么当时互相口诛笔伐呢。
其实现在想想,他自己不过是做了权贵的爪牙而已。而苏轼是一直在坚持做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