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阳奉阴违(求打赏月票!)
想到苏轼,赵挺之过往真的是恨到牙痒痒,如今再想想,自己是嫉妒他吧。嫉妒他活的那么洒脱,说到底,自己才是那个为名所束缚,沉溺在声色犬马之中不可自拔的小人。
【名:《道德经》中意。为书本的外在形式所束缚,不能领略道之真意。只知道照本宣科,追求现实主义,不解其中滋味。】
也是这个时候,赵挺之忽地认识到了不一样的苏轼。
那首《记承天寺夜游》本写于神宗元丰六年。元丰二年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这里面还有当初他赵挺之的助力。
元丰三年二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却“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有职无权的闲官,到写这篇文章时已经快满四年。
而当时苏轼气味相投的友人张怀民此时也谪居黄州,暂寓承天寺。所以苏轼才写了此文。
赵挺之本不知道这首诗其中意蕴,可是当他被贬黜了,初来好几日都睡不着觉。他再想起苏轼,顿时理解了这首诗的真意。
“怀民亦未寝,”恰是因为苏轼知道被贬黜是什么滋味,刚被贬黜下来,肯定夜间睡不着觉。所以苏轼才去了承天寺,一看一个准,张怀民果然如他所料根本没有睡着,这才拉着他去看月亮,在庭院里走一走。
赵挺之想到此事,莫名潸然泪下。
他果真在山上寺庙处转了一夜,等到清晨起雾,太阳像一颗通红的圆鸡蛋一样,在青蓝色云雾的背景下慢慢飞起。
赵挺之定定看着太阳,直到看的自己头晕目眩。
他回到家,可还是睡不着觉,又吃了早茶,胃中渐渐暖了。
赵挺之平日里最是注重养生,十分自律,作为一个大男人,他恪守道学的理论,吃饭喝水都按规矩,就是行房这样的大事,也都是按着日子来的。
日子不到,绝对不破戒。
宋明理学发育的时代,赵挺之也助力许多。
文人克制自己,遵守礼法,这一点就是武将也自愧弗如。
赵挺之吃了早茶,肠胃一阵不舒服。伺候他的只有一个老仆,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从汴京到滁州一路下来,这老仆直接手脚不听使唤了。
赵挺之也不想再去买心灵手巧的丫鬟,也不要老实忠厚年轻力壮的仆人。他只想就这样躺在这个破房子里,静静等到老死。
正闭目养神间,忽的听到门外一个熟悉的声音响起。
“温伯,我来侍候相公。”
老仆听了,立刻引着赵随安进来。
赵挺之瞅着赵随安,心知赵明诚已经知道了此事,顿时更加羞愧。
但是男人,头可断,血可流,面子不能掉。
挺之立刻肃容,端坐在塌上,“你怎么过来了?”
“相公近日可好?是官人叫我南下来侍奉相公的。”
赵挺之想了想,平日里自己对大儿子最器重,怎么倒头来急着尽孝的是小儿子。
赵随安见赵挺之忽地苍老了许多,也不敢提,只是和自己新婚妻子一起侍奉老相公。
此事暂且不提。
却说赵明诚在汴京继续折腾发动机的事情,又在汴京闹得沸沸扬扬。
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也不知道是谁在汴京吹起了这阵风,弄得赵明诚逢人就要被问。
这一日,赵明诚一回家就忍不住骂起来,“也不知道是哪个直娘贼,把这事鼓吹的人尽皆知。”
李师师迎上来给他打水洗脸洗手。
“怎么了这是?”
“这一回是官家亲许,军器监特批。我为朝廷研制此物,本为军器监密事。也不知道哪个鸟人把此事泄露出去,如今我只要逢人,必定问我此事。想来陈东、李清照二人的事情还没过,我又被人诟病。”
李师师笑道,“正所谓,人红是非多。这说明大家都关注你啊,所以你的一言一行才成了众人议论的对象。”
“关注个鸟!一群文士不好好写他们的文章,做他们的诗词,天天议论我有什么用?”
赵明诚骂的痛快,远在皇宫的赵似忽地打了个喷嚏。
侍立在赵似身边的童贯见状,立刻关切地上前问疾,“官家,莫不是着凉了,可需要召医家看看?”
“不必。太子呢?”
太子病愈了,刚好了没多久,就立刻嚷嚷着要去园子里玩,一刻也不得闲。
“正在福宁殿中玩耍呢。另有二位公主陪同。”
福宁殿里最是奇花异木多,宫中皇子公主都喜欢去福宁殿玩耍。
赵似点点头,他忽地觉得眼前一黑,脑后昏昏沉沉的,险些栽倒在桌面上。
童贯被赵似这突然的举动给吓得脸色惨白,“官家!”
“住口。”赵似清醒过来,厉色道,“不许将此事说出去。”
童贯也心中胆怯,自然低头应诺。
但是他出了殿,又听见赵似猛地一阵咳嗽。童贯记得方才自己出来时,皇帝已经面色发白,如今他听到这一声,又透过窗棂去瞧。
只见赵似在手帕上吐了许多鲜血出来。
童贯忍不住心里暗骂,怎么老赵家都是短命鬼?
童贯回到自己居所的路上,忽地看到一个老太监正费力地搬运马桶。
他定睛一瞧,这人正是过往先帝身边的红人。童贯得宠后本来只是打发去边边角角,可是看看他现在,他居然在倒马桶。
童贯看到了这个先帝身边的宠信,仿佛透过岁月长河看到了自己的命运。
他心里犯怵。
如果官家死了,那自己第一个遭殃。
-----------------
曾府。
几位穿着紫袍的官人聚在一起,都在指责当今官家。
“官家重用那个童贯,这厮不是好人。去了一回西北,将西北赫赫有名的大将都大肆编排,此事已经传了出来。就是他在官家面前进言。”
“非但如此,这个童贯打着官家的旗号,四处在宫外买田宅铺子,中饱私囊,不在话下。前几日还听说他想要并购京城郊外一座寺庙,日后以他的名义日日供奉。”
曾布悠悠道,“非但只有童贯自己的毛病吧。官家年轻,急功近利,想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超越先帝的功绩,这样下去,于国不是好事。而且就是新政改革,上来就废除荫补制度,过于急躁。章惇这厮不懂的辅君,只知道滥用权威,如今朝堂上下多有埋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