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帝不由得想起,以前他还是晋王时,肖夫人过寿辰,自己扮做肖先生的远房亲戚来蹭饭,吃了好多自己都没听过的菜,真真是美味!
他那时还以为是自己地位低,没见过好东西,后来才知道,是肖先生独具匠心,自己研发的菜式。
后来他虽然想吃,但不好意思让肖翰再给他做,毕竟二人现在身份不同,当以国事为重!
怎么能让一个国辅之才整日泡在伙房里呢!
今日终于可以得偿所愿了。
当元明帝看见豆薯全席,还是有些晃眼,他原以为就是丰富,也不过几个样式,谁想这满满当当,竟有一百多道了!
“这是?”元明帝指着一盘道。
“皇上,这是凉拌土豆丝,将土豆切成细丝,焯水放入凉水中过凉,再加入蒜末、茱萸、芝麻等香料,淋入热油做油泼料子,将焯水后的土豆丝搅拌均匀后便可食用。
另外土豆切成细丝,也可用热油大火炒吃。”
元明帝试了试,香脆可口:“不错。”
“这又是?”
“土豆炖排骨。”肖翰道,本来炖牛肉更好,但不用牛肉的原因,大家也都知道了。
“这是?”
“土豆鸡蛋饼。”
“这个呢?”
“地三鲜。”
“这是红薯水晶卷,这是油炸红薯丸子,这是拔丝红薯......烤红薯......”
“红薯藤蔓的嫩叶还可以炒成青菜,老的可以用来喂养牲畜,皆是有用之处。”肖翰娓娓介绍道。
色香味俱全,元明帝光是每道菜尝一口,还没尝完,就已经饱了。
安林伺候皇帝,自然知道他的食量,便劝道:“皇上,饮食有量,多食伤身呐,这剩下的菜,不妨就赏了奴婢来尝吧。”
元明帝倒是想接着尝,可还有一半多,又馋又惋惜,眼大肚皮小,说得便是此了。
“算了,这些菜肴色香俱全,想也美味至极,也不必尝了,请先生家人出来用膳,与朕同乐吧。”元明帝知道肖翰家庭关系非常和谐,心里高兴,便想见见他家人。
“多谢皇上。”肖翰便让肖全去请他爹娘还有妻儿了。
肖三郎和小张氏今日听说皇帝来了他们家,又喜又惊又怕,夫妻俩都躲在房里不敢出来。
这会儿肖全来说,皇帝请他们一起去后厅吃饭,真是惊喜交加。
夫妻俩赶紧翻箱倒柜地找衣服,捯饬自己,就怕在皇帝面前表现不好。
小张氏只觉哪件衣裳都不好看,觉着要传诰命的衣裳才显得郑重,还是刘兰蓁阻止了,笑道:“娘,这诰命赐的服饰,一般是大日子或是进宫觐见时才穿的。
皇上今日是微服来的,叫我们一同用膳也是亲近的意思,穿着只要得体就好,太隆重反而显得拘束了。”
肖三郎一听也有理,肯定是儿子做的事让皇帝高兴了,他们是搭头,穿那么好做什么?
“儿媳妇说得对,就跟往常出去赴宴那么穿就好了,别穿那诰命衣裳了。”
那衣裳他私下看小张氏穿过,麻烦得很,得收拾大半个时辰呢!这要是穿上,菜都凉了,皇帝生气了怎么办?
小张氏这才觉得不妥,找了件新做的衣裳换上,几人便往后厅来了。
“拜见皇上。”
“臣妇拜见皇上。”
一家人整整齐齐觐见,连不到两岁的肖晖,都歪扭稚嫩地给皇帝行了个礼。
“肖公、夫人请起。”
一家人闻言起身,肖三郎和小张氏都得互相扶着,才能勉强制止住微抖的身子。
元明帝看见长得玉雪可爱的肖晖,招手示意他过来。
“这便是先生的长子了。”
肖翰牵着他走到皇帝面前,道:“确是犬子。”
“取了什么名啊?”元明帝顺势抱起肖翰,见他不哭闹,黑眼珠子滴溜溜乱转,可爱得紧,甚是喜欢。
“只单名一个晖字。”肖翰道。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晖,’果然好名。”元明帝念道,继而又问道,“可有字了?”
“稚子年幼,还不曾取得。”肖翰笑着道。
“既如此,朕给起一个,就取兴祚二字,先生以为如何?”元明帝道。
祚者,国运也。
肖翰连忙道:“皇上隆恩浩荡,只是犬子年幼,德行不知,命小福薄,万万担不起这二字啊!”
皇帝赐名赐字,这都是莫大的殊荣,还是这么两个字。
哎哟,hlod不住啊!
元明帝却不以为意道:“先生辅佐朕良多,现在又献上良种,如此祥瑞,自可兴我大庆国运,兴祚二字便是朕对先生的赞誉,也望此子,将来能继承先生之志,兴我大庆社稷。”
“皇上......”
“朕意已决,先生不必再推脱了。”
肖翰推脱不掉,只能谢恩道:“臣代犬子谢皇上隆恩。”
“谢皇上隆恩。”刘兰蓁也跟着谢恩,这可是莫大的荣耀啊!
肖翰从元明帝怀里接过懵懂的小团子,见他爹娘紧张,便交给了他们抱着。
小张氏手里抱着孙儿,便觉着好多了,不那么空荡荡了。
几人在一起吃了个豆薯全席,元明帝同肖翰说着话,意欲要赶快将这二物推广开,惠及百姓。
“只是老百姓淳朴,只善种自己熟悉的作物,他们不认识土豆和红薯,要他们改种,只怕有些困难。”
元明帝知稼穑艰苦,大多数老百姓能勉强维持温饱就不错了,要他们拿出土地来种自己不认识的作物,在他们眼里,无异于让他们拿来年活命的口粮冒险,他们肯定是不愿意的。
“皇上,凡事缓则圆,百姓不认识可以让他们认识嘛,在乡里挑几个胆大的,让他们先种,只要百姓看到好处,相信土豆和红薯的产量,自然趋之若鹜。”
先在乡里挑几个胆大的。
元明帝点头道:“先生说的是,朕有先生辅佐,是朕之幸事。”
“皇上上忧国家,下系百姓,臣有幸得蒙皇上恩遇,为国家效力,自当竭尽全力。”肖翰道。
“此二物既是先生献上,推广一事,不妨就交给先生来办。”元明帝道,肖翰最了解种植情况,交由他办,最是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