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里主要以绸缎为主。有咱们姑苏本地产的,也有一些来自淞江。这种锦缎主要是缎纹、斜纹织布,花纹很精致,提花的颜色在太阳下面会有变化,很绚丽,是去年刚出的新品。燕辰随手拿起一块料子,放到太阳下面给二人展示。
梅英抚摸着锦缎的正反面,仔细查看上面隐隐的花纹,并不多问。
这块料子是平纹的双绉,经线或纬线加强捻合后就自然形成了褶皱,有一定的弹性。燕辰又扯过一块薄薄的料子。
颜色只有这两种吗?梁四娘似乎很喜欢这款双绉的。
这种的染色工艺比较麻烦,现在主要是白色和青色的。今年很流行,本地人穿得多,透气好,很凉爽。燕辰展开布幅搭在身上。您看,穿起来,颜色还会再浅些。
梅英认真听着干妈和燕辰的问答,不住点头。
这是才上的缎子,双面织的,是做夹袄的面料。转眼天就凉了,这些天销得挺好。燕辰接过伙计递过来的一块料子道。
提花的锦缎主要是本地产的吗?梅英转身又去看刚才看过的锦缎,随口问道。
对,织户大多数在木渎。取货很方便。伙计插话道。
能按咱们自己提供的花样织吗?梅英问道。
市面上的花色我们这里都有,织户那里的花色也很多。也可以到他们那里去选中意的花纹样式,要加一点成本的。批量不大的话,可能不太划算。燕辰微笑着答道。
哦,梅英点点头。
我们有定点的几家织坊,手艺在姑苏也是数得着的。如果方便,也可以去那里看看。燕辰很耐心。
有没有比这款更厚实一点的?梅英问道。
再厚一点?那就比较硬了,手感可能不太好,穿起来恐怕不贴身了。这是我们这里最厚的料子了。燕辰轻轻皱眉道。
这不是贴身穿的。做皮袍的外罩有时会用比较厚的,北方冷,抗造耐磨,也挺阔。梁四娘解释道。
如果定织再厚一些的需要多长时间?梅英问燕辰。
提花定制的话最少得二十天。我是说十匹的量。燕辰解释道。
梅英从店里标的零售价看,同样的料子比麻埠的低了快两成,价格上肯定有优势。
店里的料子都在这里了,梅英妹妹可有中意的吗?燕辰看梅英一直不动声色,心里有点没底。
有三四款。但还想再看看其他的店铺,不知您方便引荐不?梅英虽然觉得自己有些冒失,但还是直言道:失礼了!
这个?没关系。我们这边绸布店比较集中,我叫人带你们去看,我就不太方便跟着了。燕辰有些歉然。
这个当然。只要带我们去信誉好,货品也比较全的店就行。梅英也不客气。
那先吃饭吧。吃了饭再去也不迟。燕辰不太明白梅英的意图。
时候还早呢,我们先看一看吧。梅英看着梁四娘道。
就随她吧,她可是个急性子,经常由着性子来呢。梁四娘知道梅英有自己的想法,就附和道。
燕辰听罢宽容地笑笑。没关系,我听你们的安排。
燕辰叫来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儿。这是我家表妹,让她带着你们,我给她交代过了,你们放心跟着去。看完了回来吃饭,我这边已经安排好了。
梅英和梁四娘随小表妹一起出了门。街上的店铺门板都已打开,客人多起来了。梅英一行随着行人像逛街似的看了三四家绸布店,又看了几家麻布店。
你们是六安来的吧?麻布店掌柜问梅英。
您知道六安啊?梅英笑着反问道。
当然晓得。小姐一开口我就知道。我这店里一半的麻布都是用六安麻纺出来的。我每年都得去几趟六安亲自选麻。这些料子很多是往京城里去的,客人要求高。掌柜的很健谈。
这几款细麻布呢?梅英很感兴趣。
这也都是六安麻。纤维长,韧性好,织的布耐浆洗,缩水小。老板很殷勤地介绍。
梅英仔细了解了价格,批量,发货渠道。大致谈了供货的要求。
梁四娘心里嘀咕。这丫头,在这里这般痛快,可在燕辰面前却滴水不漏。
回到燕辰店里,燕辰还在等着。都饿了吧,我在酒楼订了桌,这家的本帮菜味道很好。咱们现在就去吧,到了那里慢慢再聊。
虽然已经过了晌午的饭点儿,但酒楼里还是热闹非凡。伙计带着他们来到二楼,在靠河边的一张桌前坐下。从宽敞的窗户看出去,河面上往来的船只,对岸街面上的风墙、飞檐、树木、游人都尽收眼底。
哎呀,真是好景致。梅英一落座,看着窗外的景色煞是欢喜。
天热,你们可能喜欢清淡点儿的,我先点了这些。姑妈和妹妹看看,再添一些吧。燕辰客气道。
听你安排就好,我们都不熟悉。梁四娘推辞道。
伙计很快上菜。糖醋排骨、清蒸鲈鱼、咸水鸭丝,时令小炒,样样精致,诱人食欲。
席间,燕辰讲了些苏州城的名胜典故,民风习俗。梁四娘和梅英听得饶有兴味。
梅英妹妹,看了这半日可有喜欢中意的?如果需要,明天我再带你们到虎丘那边的店铺去看看,顺道还可以到那边的寺庙逛一逛,拜拜佛。
其实也看得差不多了。不过我还是想问燕辰兄,明天到你们的织户家里看看可方便?过去从未看过织户,好奇得很呢。梅英道。
这个好办。今天有些晚了,吃了饭你们先歇一歇。我把店里的事情安排一下,明天一早就陪你们到木渎走一趟。顺道回老家转转。爹爹经常提起梁姑妈呢。燕辰痛快地答应道。
那太好了。我就想着这两天要去看他呢。梁四娘道。
次日,燕辰陪着二人一早乘船出发,不到一个时辰就到了木渎。
木渎在胥江与香水溪交汇处,商铺也沿河而筑,米行、芦席行、染坊、酒坊、鞋店、客栈、酒家等店铺多是二层,街市上人潮如流,熙熙攘攘。
木渎的织户比较集中,丝织坊、染坊、绸布店随处可见。街上的行人多半也是送货、提货的挑夫。十几辆运货的独轮车队从面前经过,每辆车子上插着车行的旗幡,车夫边走边急急吆喝,提醒路人让道,甚是热闹。
走到偏街一户门面不大的织坊前,就听到里面传来织机咔嗒、咔嗒的机杼声。燕辰带着两人径直进去,院子里面很大,晾满了五颜六色的绸布。
这是刚出来的,挂浆后晾晒呢。荀爷在吗?燕辰对一个正在忙着的织工问道。
在呢。燕辰先生来了?您稍等等,我进去叫。织工说完就快步走进织布间去叫人。
燕辰来了,咋不事先打声招呼?不一会儿,一位四十来岁的男人走出来,身上的绸衫已经汗湿着贴在身上。
哦,这两位是应天府来的朋友。来得匆忙,没顾上说。她们想看看织坊,就过来了。燕辰熟络地对荀爷道。
您柜上的货昨天刚出来,您看,刚挂上浆,再过几日就送过去。这批布平整得很。荀爷先带着几个人在晾晒架下边走边看。
这成色真不错,细腻得很。梁四娘用手轻抚着半干的绸布赞叹道。
等整完型颜色更滋润些。现在还没有干透呢。您一看也是行家啊。荀爷看着梁四娘道。
燕辰只是笑着,并没有向荀爷多介绍二人。带我们进里面看看织布吧。
哎呀,里面可是有些闷热,也不太干净,二位可别嫌弃。荀爷满眼歉意地看着梁四娘道。
无妨,就是专程来看这个的。梁四娘摆手说。
跟我来吧,留心点儿脚下。荀爷在前面带路。
织布间进深不足两丈,却有十几丈长,靠墙两边摆着十几台织机,织娘们都在专心纺织,并没有人留意他们。
织机比梅英在麻浦见过的机子要宽一些,织布的线轴摆在两旁,梭子在经线间来回飞舞,令人目不暇接,织工脚下发出咔嗒咔嗒轻快的声音。织好的坯布堆放在一旁,地上的线头、毛絮在脚边飘忽着。
荀爷的织坊真大啊,机子也与我们那里的不同。从织坊里出来,梅英觉得身上汗津津的。她俯下身替梁四娘摘掉粘在裤脚和鞋面上的丝絮。
我们店里一多半的货都在这里织。荀爷是祖传的手艺,好多辈儿了。燕辰说道。
织娘都熟练得很,纫针接线连看都不看。梁四娘赞叹道。
成年累月地在那里织,手上都长着眼睛呢。荀爷不以为然地笑道。
荀爷拿出自家十几种花色织样,梅英看过后心里有底了,她想要的花样里面都有。
后晌,梁四娘特意准备了礼物,随燕辰到乡下老家探望他的父母。第二天,全家人陪着梁四娘给师傅上坟敬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