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说霍光这一生最失败的地方就是没有管好自己的家人。
他的妻子弄死了皇后,他的家人在他死后想弄死太子扶霍家血脉的皇帝上位。
在他死后他的家人还想继续把持朝政,最终走到那样的结局只能说并不意外。
最终,霍光个人一生只能对得起他自己,对得起向他托孤的武帝,对得起刘家,当然,这也只能说他个人来讲。
而霍光……终究只有一个。
而在霍光死后,刘询清理完了霍家的内乱。
可能是心理突然一下子放开了,也可能是长久以来的压抑突然不在了,刘询在平定霍家的内乱之后,就开始享受生活起来了。
宣帝早年的时候因为他生活在民间,深知吏治好坏将直接关系到百姓的生存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
他说“吏不廉平则治道衰”。
于是,在他即位之初,除了亲自过问政事,省去尚书这一中间环节,恢复了汉初丞相既有职位又有实权的体制外,还特别重视地方长吏的选拔和考核,并下大力气整饬吏治。
为此,刘询专门建立了一套对官吏的考核与奖惩制度。
而且他还多次下诏对二千石(郡守级官吏)以下的官吏进行考核,实行五日一听事制度;并不定期派使者巡行郡国,对二千石官员的工作进行考察。
之后根据考核结果,有功必赏有过必罚。
他还颁布诏令说:“有功不赏,有罪不课,虽唐虞犹不能化天下。”
在他当政时期,一大批因政绩突出的官员受到了奖励,或以玺书勉励,增秩赐金,或爵关内侯,升任九卿或三公。
而对那些不称职或有罪的官吏,则严惩不贷。
随着这些措施的推行,一大批“良吏”便逐渐造就而成。
其中,还有许多官吏是由低级郡吏察廉晋升而来,或因明经而被提拔。
史书上记载这一段的时候表示:这些循吏或良吏执法公平,恩威并施,其统治显得“合人心”,“所居民富,所去见(被)恩”,故而得到时人好评。
原文是:“是故汉世良吏,于是为盛,称中兴焉”。
怎么样,早期的刘询给力吧?
别急,还有更给力的。
宣帝即位第二年(本始二年,前72年),汉朝发铁骑16万余兵马,分五路攻打匈奴,这是两汉400年最大规模的一次对外骑兵出征。
嗯,只能说不愧是刘彻的重孙,很有他曾爷爷的风格。
而与此同时,刘询派遣校尉常惠前往乌孙,节制乌孙骑兵5万余,与汉军东西并进,形成一个巨大的钳形攻势,夹击匈奴。
这一仗匈奴畏惧汉军,惊惶西逃,又恰遇乌孙兵,一场激战大败而归,常惠因此封为长罗侯。
公元前71年冬,匈奴再袭乌孙,遇大雪,生还者不及十分之一,再加乌孙、乌桓与丁令的乘势攻击,国人亡十分之三,畜亡十分之五,国力大为削弱。
不久,汉军仅派三千骑击匈,却捕得几千匈奴人而还,匈奴甚至不敢报复,而且这个时候的匈奴更加向往的是与汉求和而不是战了。
公元前60年,统治西域的日逐王先贤掸与新任单于握衍朐鞮素有矛盾,关系不睦,于是日逐王干脆带着数万人投降汉朝。日逐王因此被封为归德侯。
公元前51年,呼韩邪单于亲往帝都长安,赞谒称臣做北藩,“匈奴款塞、单于来朝”,因此这次的事情成为了宣帝朝的一大盛事。
单于朝礼完毕之后,汉朝派使者引导单于先行,住在长平。宣帝从甘泉宫到了池阳宫,登上长平山坡,诏令单于不要来拜谒,而左、右当户那些大臣都被允许列队参见,还有各蛮夷部落的首领王侯有几万人,都在渭桥下夹道排列,迎接宣帝。宣帝登上渭桥,人们都山呼万岁。
这还不止!
武帝时期汉武帝把河西走廊拿了下来,但是西域还是在别人的手上的。
而在刘询这里,他直接把西域也拿下来了,还设立了西域都护府,大汉版图再次增加!
同时西羌也归于大汉,版图再次扩大。
可以说,刘询早期那何止是贤明啊,简直可以说是圣明!
公元前54年正月,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在向宣帝奏请在边郡设立常平仓,以供给北部边防之需,减省转输漕运之费。
“常平”源于战国时李悝在魏所行的平籴,即政府于丰年购进粮食储存,以免谷贱伤农,歉年卖出所储粮食以稳定粮价。范蠡和《管子》也有类似的思想。
汉武帝时期,桑弘羊发展了上述思想,创立平准法,依仗政府掌握的大量钱帛物资,在京师贱收贵卖以平抑物价。
宣帝即位之前,往年漕运时,输谷四百万斛到京师需要动用关东漕卒六万人,耗费相当惊人。
因此耿寿昌建议就近购买三辅及弘农、河东、上党、太原诸郡之谷,认为足以满足京师所需,且可将漕卒的员额减省一半;同时又奏请将海租(水产税)增加三倍,宣帝同意了。
于是,常平仓就这么建立起来了。
常平仓的建立最大的意义其实很简单。
那就是让老百姓能够吃饱饭。
看着这个条件很简单,但是真要说,华夏上下五千年,所谓的盛朝里面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少之又少。
因此,宣帝在灭掉霍家之前,他是非常努力且非常有能力的一个帝王。
而在霍家彻底完蛋了之后,宣帝逐渐改变了即位初年鼓励直言谏议的做法,并且不再听从那些劝谏他的话语。
他也不再像原先那样节俭,开始贪慕虚荣,喜欢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史载:“颇修武帝故事,宫室、车服盛于昭帝”。王吉劝谏宣帝“去角抵,减乐府,省尚方,明视(示)天下以俭。”并奏言外戚不宜居位,“外家及故人可厚以财”。又请明选求贤,免除不利于吏治清明的任子之令。
然后宣帝说你说的这些都是一些假大空不切实际的屁话,我不听,于是不予采纳。
有一个忠臣,他叫盖宽饶,他说宣帝你崇尚刑法、信用宦官,说这是宣帝朝的弊端所在。
然后宣帝下令逮捕宽饶 。
最终,史书评价为“进有忧国之心,退有死节之义”的忠臣盖宽饶无奈引刀自刭北阙下,听说了这件事之后很多人都哀怜他的慷慨悲壮之举。
可以说晚年的宣帝和他曾祖父一样,只能说太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