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隗嚣拒绝了。
咱不知道隗嚣到底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绝刘秀的招降,你说他性情刚烈吧,他之前给刘秀送去了自己的儿子当人质。
你说他性情软弱吧,这都第几次了?都到了这个局面了他居然还在坚持?!
刘秀估计也无语了,最后在招降不成之后刘秀杀了他的人质长子,令吴汉与岑彭包围西城,耿弇与盖延包围了上邽。
理论上来讲,隗嚣没多少时日了对吧?
所有人都是这么觉得的。
正常情况下来讲确实是这样没错。
然而就是赶巧了,就在这个时候,出了变故。
刘秀这大半年不在中央坐镇,公元32年八月,颍川河东突发叛乱,洛阳震动。
之前也说过刘秀这次攻陇西带走了多少人马,洛阳城里,兵马粮食不缺,但是缺大将。
于是,刘秀无奈只能回军,去镇压叛乱。
刘秀在临走时对负责继续盯守隗嚣的吴汉表示:拿下陇西后,带兵南击蜀虏。
当时秀哥儿的原话是: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须为白。
秀哥儿的意思是,我承认我欲望大,得了陇,就赶紧给我去把蜀地也打下来。
这就是得陇望蜀的由来。
实际上来讲,得陇望蜀应该是一个褒义词,哪怕不是褒义词,也应该是中性词。
但是不知道怎么搞的,传着传着得陇望蜀就成了形容人贪得无厌的意思。
你说曹老板的原话是说刘备贪得无厌那应该是没这个意思的。
曹老板当时应该是发出一个感慨,自己已经拿下了陇道了,那就得要知足别继续打了。
而实际上,蜀地难可不是一句空话,曹老板当时如果继续伐蜀,大概率是打不下来的。
因此曹老板才会发出这样一句感慨,怎么也不应该和贪得无厌扯上关系。
总不可能曹老板说自己贪得无厌吧,没这个道理。
之后,刘秀让吴汉精简部队。
刘秀之所以这么说自然是有原因的。
陇西高原已经养不起这么多的军队了。
陇西这地方地广人稀,土地贫瘠,再加上常年战争,当地的物资已经基本耗尽,大军无法就地得到补给。
而如果想运粮过来的话,由于渭水自陈仓到上邽的航段湍急险阻无法行船,关中的物资只能走陆运,翻山越岭才能够把粮食送过来陇山。
到时候粮食运过来估计能保留十之一二就已经很不错了。
刘秀对吴汉说:现在围着这两座城,用不了太多人,新收编的赶紧都遣散了,人多起不到作用只会多费粮食,如果后面出现大规模逃亡你将面临巨大的危机。
吴汉连连点头,然后等刘秀走后,吴汉就把刘秀的嘱咐扔一边子去了。
他继续派大量的兵马攻城,但西城就是打不动。
而随着作战时间的推移,如刘秀所料,粮食日少,吏士疲役,逃亡者多,汉军士气大落。
汉军这边低落,隗嚣那边其实也已经濒临绝境了,大将杨广病死,隗嚣据守的西城在数月围城中已极度困难。
隗嚣大将王捷把守戎丘城,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登上城楼向汉军高呼:“为隗王城守者,皆必死无二心!愿诸军亟罢,请自杀以明之!”
说完拔剑自刎。
而守城的战士们在这种壮烈的鼓舞下奋发向上,打退了一次又一次汉军的攻城。
看到围攻始终不克,岑彭之后甚至出了杀招,引谷水淹西城,西城还剩一丈多就要被彻底淹没了,然而隗嚣还是坚持不投降。
再然后……到冬天了。
汉军在陇西从春四月苦战至冬十一月,在陇西的冬天的大雪之下,汉军实际战斗力已经十不存一了。
倔强的隗嚣也终于等来了救兵,王元、行巡、周宗率领五千蜀军突然杀至西城,边冲杀边高喊:“百万众至!百万众至!”
怎么说呢,有一种刘秀在昆阳城下高呼:先锋军至——的那个味儿了。
汉军大惊,于是,在严寒,粮匮,疲劳等诸多影响下,军队开始溃散。
大败后的吴汉,岑彭二军粮食已尽,士气低迷,于是二人决定烧毁辎重,引军退下陇山,耿弇盖延随后也相继退兵。
被围了小半年的隗嚣终于拿下了这一次陇西战争的胜利。
之后他开始率军追击汉军,不过在岑彭的殿后下,没有占到什么便宜。
汉军离开之后隗嚣很快又再次收复了安定、北地、天水、陇西等郡,本已快获得最终胜利的汉军再次被隗嚣翻盘。
这一次唯一可喜的,是祭遵在被反攻时坚守不退守住了陇道,下次不用再硬打陇山闯陇道了。
而在洛阳的刘秀不知道在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是什么反应,但是想必应该不怎么好看。】
光武朝:
吴汉大惊失色,连忙对刘秀拱手:“陛下,臣……有罪……”
刘秀用手撑着脑袋倒是没有在意的摆了摆手然后轻声道:“不怪子颜,把大军裁撤之后天气又到了寒冬,顶多也就是固守了,进攻是打不了了的。”
吴汉松了口气,刘秀没怪他就好,
当然,他也知道,刘秀也就是这么一说。
刘秀不怪他的真正原因,是光幕中发生的事儿还没发生在现实中,刘秀才沉得住气。
不然刘秀肯定早就踢桌子了。
【当然,隗嚣虽然拿回来了这些地盘,但是他的虚弱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
三年的战斗中,隗嚣多年的战略物资储备消耗殆尽,陇西本就不是物资丰富的地区,根本禁不起如此剧烈的消耗。
加上安定、北地两次易帜叛变,十多员大将十余万众兵力投降,都让隗嚣实际上变的十分弱小了。
刘秀也知道这一点,于是,他开始准备第三次攻伐陇西。
不过就在刘秀准备的时候,公元33年正月,常年顶在最西方汧水一线,死战不退守陇道要塞的云台第九将祭遵病死于军中。
祭遵一生廉洁奉公,谨慎小心,治军严格,从不扰民,所在郡县百姓甚至不知道有军队的存在,这在古代是非常少见的。
而且祭遵临终表示自己薄葬即可,对规格没有任何要求。
祭遵丧至河南,刘秀素服亲迎大哭。
丧车至城门,刘秀已经哭得快晕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