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不能忘却的197653 > 第40章 金城之南终局战(1) 全面攻占一举削平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0章 金城之南终局战(1) 全面攻占一举削平

金城以南地区,西起金化东北的下所里,东至金城川与北汉江汇合点,是“联合国军”防线一个弧形突出部,正面长约30公里,半径约9公里。

金城川自西北流入,折向东南与北汉江汇合,将这一突出部分隔成东北、西北两个部分。东北部分,山高坡陡,以轿岩山(海拔768.7米)为中心,形成一道山地屏障;北部和西北部,地势较低,高程在500米以下。突出部中央,有一个梨船洞山地,其侧后纵深地带是海拔近千米的大山区。

金城突出部守敌为韩军4个师——美军第9军指挥的韩军首都师,和韩伪2军指挥的伪6、伪8师、伪3师。

夏季战役第一、第二阶段作战中,志愿军对突出部内的韩军实施过打击,并在北汉江两岸打出了一个宽约12公里的缺口,对其原有的防御体系造成相当破坏。美韩军通过部署调整,重整残部,堵塞缺口,增加二线兵力,但新的防御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

1953年6月21日,志司在桧仓山洞举行作战会议,决定立即全线发起第三次反击,狠狠打击南朝鲜军团。

此次会议决定,以20兵团的5个军,第67、68、60、54军、一个加强军第21军,还有第9兵团第24军,共6个军,在金城以南的牙沈里到北汉江间22公里地段上展开大规模的进攻,以此来将金城以南的战线拉直,从而消灭当面南朝鲜军的8个团和另外一个营。

战役准备首先是调集兵力,做好兵力部署。对于阵地攻坚来说,战役的规模和深度,很大程度取决于双方兵力火力对比。第20兵团战后总结报告指出,进攻作战兵力应有3~4倍的对敌优势,这不仅是阵地攻坚的需要,更是突破后准备打敌报复性反攻和应付意外情况的需要,兵少了绝对不行。

这次战役,第20兵团兵力得到充分加强。战役编成内有5个军24万余人,对当面之敌(8.7万人)拥有2.8倍的数量优势。一线兵力优势更大。志愿军一线4个军近20万人,敌军一线只有5个师约6万人,兵力对比为3.2:1,达到3倍以上的兵力优势。

炮火对比,从理论上讲,至少要有2~3倍的优势。在没有空军和大量坦克配合的条件下,突破敌坚固筑城地带主要靠炮火,如果这方面无优势或优势太小,就难以突破,即使突破了也会因部队伤亡过大而影响尔后的战役发展。

在炮火方面,第20兵团也得到了相应加强,不过,由于装备条件限制,这方面优势不大,远未达到作战理论要求的标准。据第20兵团统计,在22公里进攻正面上,共有80毫米迫击炮以上火炮888门,每公里平均约40门,与敌火炮对比为1.5:1。

据志愿军方面统计,当面韩军共有1318门火炮,总量与志愿军第20兵团大致相当。

但在威力较大的榴弹炮方面,韩军与志愿军对比,一线,轻榴弹炮为378门对194门,为1.94:1;重榴弹炮为234门对35门,为7:1.4,这两项对比,韩军均占优。

战役过程中,美军还东调了4个炮兵营(共72门榴弹炮),增强了韩军二线火力。志愿军参战坦克更为有限,总共只有15辆,而一线韩军有坦克110辆,二线又得到美军6个坦克连共132辆坦克的增援,对志愿军有十几倍的优势。

考虑到口径、精度等因素,火力优势总的来讲还是相当小的。按当时苏军战斗条令,主要突击地段正面每公里火炮数应不少于100~120门、坦克20~30辆。在没有空军掩护和只有少量坦克配合作战(全兵团只有15~20辆坦克)的情况下,火炮只应多于而不应少于此数。

第20兵团第一步攻击展开3个军,每军展开2个师,每师展开2个团,每团展开2个营;按每营突破正面500米计算,每个师突破正面分别为2公里,军为4公里,3个军突破地段共为12公里。

按每公里正面120~150门火炮计算,共需火炮1400~1800门,与实际拥有的888门相比,相差很大。

兵团战后总结报告指出,当时果减少攻击目标,将韩伪3师和伪8师1个团撇开不攻,集中力量专攻其余目标,可增大主要突破地段的火力密度,但是,在当时态势下又不可能这样做,因为此次战役进攻纵深有限,如果突破口过小、过少,不利于突破后歼敌于其第一防御地带,也不利于迅速分割围歼纵深之敌。

因此,在战役准备中,兵力优势建立起来了,火力优势仍存在很大差距。

战役准备另一重要内容是物资准备和道路准备。为了保证金城前线的后勤补给,为保证战役需要,志后准备各种炮弹130余万发,志司按任务批发了53.7万余发,战斗工程炸药23.45万公斤。为抢运作战物资,志后抽调10个汽车,连同参战炮兵运输力量,共2700余辆汽车,赶运物资1.5万吨。

繁重的运输任务,对道路保障提出很高的要求。志司提出,要保证为每个师提供两条往返道路,即使确因地形限制提供不了两条的,也要确保有一条宽7米以上,汽车往返错车无阻的道路。此外,还要构筑大量的屯兵工事、粮弹储备库、炮兵阵地和指挥所等。

为完成这些工程保障任务,第20兵团除建制内的和加强的工兵部队(共50个工兵连)外,还从一线部队抽调数量可观的步兵兵力担任修路、护路任务,以保证粮弹供应。为此,第67军投入13个步兵连,第68军投入近7个步兵团,第60军投入6个步兵团。

6月22日,第20兵团召开作战会议,研究决定金城以南反击作战部署和行动问题。本来,志司领导人有意让已担任的郑维山留下协助杨勇指挥,待这次作战结束后再走,但郑维山认为自己已经向杨勇交了班,留下来反倒不利于新任司令员放手指挥,执意离开。

因此,第20兵团的金城反击战,郑维山只参加了战役筹划,战役实施中的指挥,是杨勇司令员在王平政委协助下进行的。

杨勇是解放军着名战将。解放战争时期,他和杨得志、杨成武同为野战军的兵团司令员,在军中有“三杨”之称。

当杨得志率第19兵团率先入朝时,周就说过,要把“三杨”都拿到朝鲜战场上去,叫作“三杨(三羊)开泰”。然而,当杨得志、杨成武先后率部入了朝,杨勇却被送到南京军事学院学习,毕业后到第二高级步兵学校任校长,直到最后时刻才得到入朝参战的机会。

能够担纲指挥朝鲜战场最后一次战役反击,对杨勇的指挥生涯来说当是一件幸事。

这次作战会议形成的作战设想是:

以北汉江西岸为重点,继续给韩伪8师残部及伪6师、3师、首都师主力以歼灭性打击,攻取轿岩山及金城川以北地区,并准备打敌一至二个二线师的反扑,同时于伪首都师正面攻占若干点,坚决固守打敌反扑,尔后依情况东西夹攻伪首都师、伪六师各一个团的阵地,歼灭守敌,力争拉平金城正面之战线。

这次会议还决定:

“战役开始先小打,创造条件,尔后大打,最后实现上述目标。”

为此设定的时间表是:6月30日前完成小打任务,7月5日完成战役大打部署,7月10日前后发起进攻。

显然,这是一个先小后大的方案。

杨勇、郑维山联名将此案预告各军,同时上报志司和中央军委。

6月25日,邓华、杨得志、李达致电一线各兵团,强调要放手狠狠打击韩军。

志司对第20兵团预定的作战目标,增加了向纵深作“有限度的挺进扩张”的要求。

根据志司的指示,第20兵团对作战预案作了充实调整,于第二天上报志司。邓华、杨得志、李达很快复电,再次对向纵深发展的部署提出具体意见,同时明确,第9兵团第24军配合第20兵团作战的任务。

7月5日、6日,杨勇主持召开所属各军师干部会议,研究具体的作战方案,进一步明确各作战集团的编组、任务和配置。

志愿军后勤司令部副司令员张明远在会上提出,根据作战任务计算,这次战役需要物资重达3万余吨,大部分要从相距200公里以外的基地兵站和志后各分部前送,运输量共达570万吨公里。

特别是突破阶段所需要的弹药,必须在战前就运到炮兵发射阵地,其余的部分则要储存在主要方向的汽车运输终点。由于现有运输力量存在很大缺口,虽已尽最大努力,仍无法在预定。

7月10日战役发起日前无法完成前运任务,最快也要推后到7月12日,因而建议推迟战役发起时间。

杨勇、王平认为这个意见很重要,经兵团党委研究,报请志愿军总部首长批准,将战役发起时间由7月10日调整为7月13日晚,战役持续时间预计5~10天。同时,建议志司组织一线友邻各军以小打予以配合。

志愿自1951年夏季转入阵地战以来,一直在打“零敲牛皮糖”式的小歼灭战,每战规模都相当有限,攻歼目标多为敌排、连级分队,要打一个营就不得了,必须层层上报到兵团、志司严格加以审核。

这次金城以南地区反击,是志愿军阵地战阶段规模最大的一次进攻战役,攻歼目标一开始就锁定为韩军4个师,尽管仍属有限度的进攻,但在朝鲜战场业已形成坚固阵地对峙的局面下,举行如此规模的进攻作战,还是需要有加强和魄力的。

从政治上、战略上讲,小打小闹不足以达成教训、惩罚的目的,只有大打、重打,才能使李承晚当局有切肤之痛,也才能对达成停战协议起到促进作用,并保证停战以后实现长期稳定。

从军事上,志愿军已无侧后登陆的后顾之忧,正面战线可放手、放胆作战,同时,一线兵力增强,装备改善,物质储备空前雄厚,并经过此前连续实施的中小规模反击作战锻炼,部队作战能力特别是攻坚能力有较大提升,完全有能力打一场较大的仗。再说,当时战场态势也对志愿军有利。

韩军占据的金城突出部孤立暴露,并且在志愿军前两阶段作战中受到打击,防御体系已遭破坏,特别是北汉江两侧12公里正面,志愿军已锲入敌阵6公里,使得北汉江西侧3个韩军师的阵地更形突出,为志愿军攻击造成良好条件。

由夏季战役第一、第二阶段的小打、中打,发展为最后阶段的大打,是政治上、战略上的需要;在军事上讲,也是有条件、有能力的。

1953年7月13日,在强大“家底”的支持下,摧枯拉朽般的“金城战役”正式打响了!

第20兵团司令员杨勇、政治委员王平,向各军、各作战集团下达了正式作战命令,编组为西、中、东三个突击集团军,以“正面进攻,两翼钳击,多路突破”的战法,攻歼金城西南梨实洞、北亭岭至梨船洞、金城川线以北地区之南的韩伪6师全部、伪8师主力、伪首都师一个团另一个营及伪3师一个团,拉直金城以南战线。

尔后视情况向三天峰、赤根山、黑云吐岭、白岩山一线发展进攻,并坚决巩固所占阵地,打敌反扑,求得在打敌反扑中给敌二线师团及可能增援之敌以严重杀伤。

具体配置为:

东集团军,以第60军为主,并指挥第21军(欠1个师)、第33师和第202师1个团,配属3个炮兵营、1个高炮营、2个工兵营,统由第60军军长张祖谅指挥。

以第60军全部和第202师1个团组成攻击集团,第一步,由北汉江以西松室里西山至金城川间2.5公里地段,由东向西发起攻击,尔后分兵一部向北发展;第二步,协同中、西两集团由东及东南方向攻歼梨船洞之敌。第21军担负北汉江以东守备人物,牵制美军第10军向西增援。

中央集团军,以第67军为主,并指挥第54军第135师、第68军第202师(欠1个团),配属炮兵2个团又5个营、反坦克歼击炮兵1个营、高射炮兵1个团又1个营、坦克1个连、工兵2个营,统由第67军军长邱蔚、政委旷伏兆和第54军军长丁盛、政委谢明指挥。第一步展开2个师,由松室里至金城东之间9公里地段,由北向南发起攻击;第二步,协同东、中集团由北面攻歼梨船洞一带之敌。

西集团,以第68军(欠第202师)为主,并指挥第54军第130师,配属炮兵2个团又8个营、4个连,反坦克歼击炮兵1个营,高射炮兵1个团又1个营,工兵2个营又2个连,还有1个坦克连,统由第68军副军长宋玉琳、第54军副军长吴瑞山指挥。

第一步展开2个师又1个团,由金城至牙沈里约10.5公里宽的正面发起攻击,尔后,1个师在右邻第24军配合下向南发展,另1个师向东南发;第二步,协同东、中集团攻歼梨船洞一带之敌。

第54军第134师为兵团预备队,位于洗浦里。

此外,志司命令位于西集团右侧的第9兵团第24军配合金城以南作战,控制金化至金城公路上下九井段,阻止金化方向之敌东援,确保金城方向的翼侧安全。第24军代军长兼政委为张震。

第24军由第9兵团直接指挥作战。

这场战役很有可能就是志愿军在朝鲜的最后一战了,各部队求战心切,都想争取到多一些、重一些的任务。

作战部署令下达后,有的部队领导觉得给本部队任务少了、轻了而闹起情绪。

第54军军长丁盛就发了几句牢骚,说重要任务都给了华北的部队,是搞“华北山头”。王平当面批评他,说这么多部队参战,自觉服从统一指挥很重要;杨勇司令员也不是华北的,而是二野的,他搞什么“华北山头”?

这个小插曲,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指战员渴望战斗的炽热心情。

1953年7月13日晚上九点整,浓云密布,大雨欲来,隆隆的炮声拉开了金城战役的序幕。

第20兵团准时展开攻势,遍布纵深数十里山谷中的1094门火炮齐射,炮弹如雨点般倾泻向敌人阵地。巨大的轰隆声打破了夜幕的宁静,明亮的火光将朝鲜夏夜的夜空照得如白日一般。

炮手们激动不已,这是他们第一次毫无顾忌地向敌军阵地发射炮弹,一发接着一发的装弹,一发接着一发的发射出去,炮手们大汗淋漓,但是大家谁也没有去管,依旧挥汗如雨的装填着炮弹。

在短短的20分钟内,火炮部队共向敌阵发射了1900吨炮弹,摧毁了南朝鲜军阵地表面工事的30%以上,开辟通路区域的障碍也被摧毁了80%至90%。

此次炮击的炮弹总量,是志愿军从第一次到第五次战役期间发射总量的2.2倍,也是志愿军首次动用如此强大的火炮力量轰击敌方阵地,以压倒性优势对敌展开攻势。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内,志愿军突破了南朝鲜军四个师的防御前沿阵地。

“南韩部队在志愿军凶猛的攻击中遭受重创。整夜都有伤员川流不息地从打得一塌糊涂的前线涌回来,进入匆忙筑起来的医疗帐篷里。”——这是根据后来的美联社记者记述才得以还原的珍贵记录。

西集团军由第68军203师、第204师和第54军的第130师组成,配备部分炮兵、装甲兵和工兵力量,在牙沈里至金城一线实施突破。

志愿军第68军面对的敌军主要是韩伪首都师。

该师长期驻扎在金城一带驻守,被称为韩军“精锐师团”,该师第一团更是敌方精锐中的精锐,装备全美式武器,号称“白虎团”,部署在最前沿的险要位置,与志愿军对峙,并构筑了包括坑道、盖沟、环形战壕以及各种明暗火力发射点相结合的坚固防御阵地,作战时还可获得美军支援。

战役发起前,我西集团右翼第203师组织了细致的现地勘察,捕获了数名俘虏,查明了敌军兵力部署和工事构筑情况。为了迅速歼灭敌人,第203师决定以第607团侦察排组成一个侦察班,由该团副排长杨育才带领。在发起总攻的同时,穿插分队的先头侦察班,以化装奇袭的手段,直取敌第1团团部,为主力全歼守敌创造有利条件。

7月14日凌晨,志愿军第203师609团第2营和第607团的一个侦察班组成的作战支队,穿过韩军的炮火封锁区,摧毁了位于二青洞(利川洞)的韩伪首都师第1团团部(又称“白虎团”,与成功守卫白马山的第9团“白马师团”齐名),是该战役中最经典战例,由于在此团部缴获一面绣有白虎头图案的旗帜,这场富有传奇色彩的“奇袭白虎团”战斗,被广为流传。

在对韩军主阵地发起攻击的同时,该师第609团1个营组成穿插支队,在副团长赵仁虎率领下,沿522.1高地以东公路向南直插。

侦察班受领任务后,认真分析了敌情、地形,审讯了20多名俘虏,基本摸清了敌团部的位置、警戒情况及人员活动规律,并结合地图进行反复研究,制订了具体的作战方案。

全班编为3个袭击小组,体型高大、高鼻梁、深眼窝的杨育才化装为美军顾问,朝鲜族联络员韩淡年化装为南朝鲜军排长,其余人员均化装成南朝鲜军士兵,伪装成护送美军顾问或溃退散兵之模样。

接近目标后,第1小组负责歼灭敌警卫排,保障其他各组的袭击;第2小组攻击敌炮兵指挥所;第3小组进攻敌团部作战室。作战计划制订后,侦察班及时组织了战前训练,尤其是对敌军言行的模仿、穿插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及处置方案,都进行了多次演练。

14日0时4分,侦察班从白杨里出发,快速越过敌炮火封锁的500米开阔地,进至敌前沿阵地380高地附近。此时我方总攻已打响,守敌正遭受我军猛烈攻击。该班趁敌混乱,直插前往二青洞的公路,向敌纵深推进。

此时侦察班为反客为主、迷惑对手,一路不断用朝鲜语高喊“巴利卡”(快跑)。1时10分,穿插至415高地南侧约50米时,借着敌照明弹的光亮,侦察班队员发现有一名南朝鲜士兵在我队尾跟进。化装成南朝鲜军排长的联络员韩淡年立即对其进行询问。

该敌为韩伪首都师1团1营1连的传令兵,误认为韩淡年是韩军长官,并供出当夜的口令。行进中,杨育才又令联络员向相遇的韩军士兵确认了口令。随后,全班顺利通过敌岗哨。

1时40分,侦察班在勇进桥南与敌增援部队相遇,敌40余辆汽车满载士兵向北驶来。

众寡悬殊,杨育才指挥侦察班在二清洞村北伏下,待机行动。当放过敌车25辆后,第203师穿插支队与敌增援部队前卫交火。敌后卫车辆即停于第1团团部沟口的公路上,堵住了侦察班前进的道路。

为不失战机,杨育才当机立断,下令对敌发动突袭,仅用时3分钟,即毁敌汽车7辆。随后,全班乘敌混乱之际迅速越过公路,继续向目的地疾进。

2时40分,侦察班成功进至敌第1团团部所在地。发现团部前停有汽车30余辆,来往人员较多的情况后,杨育才果断将原3个袭击小组调整为4个,前3小组仍遂行原定任务,增编之第4小组主要负责歼灭混乱之敌和炸毁敌汽车,支援第2、第3小组战斗。

2时43分,第1小组向敌警卫排突然开火,歼敌大部,残敌向南逃窜。该组迅速尾追至下枫洞三岔路口附近,占领有利地形,与增援、溃退之敌激战6次,给敌以杀伤。第2、第3、第4小组则趁敌混乱,向各自目标发起猛攻。

第3小组成功封堵敌作战室大门,侦察员包月禄迅速投进1颗手榴弹,在手榴弹爆炸后快速冲入室内,将敌大部歼灭。

第2小组在歼灭敌炮兵指挥部后,随即和第3小组会合,对混乱之敌展开进攻。

残敌仓皇逃窜,被我第4小组迎头截击,被迫回窜又遭夹击,最终大部被歼。

经过一小时四十七分战斗,共毙伤俘敌233名,其中俘敌19名(军官8名),毙敌214名(内有伪“白虎团”团长、机甲团团长、美榴弹炮营长);缴获敌“白虎团”团旗一面,吉普车27辆,卡车11辆,火箭炮一门,各种枪75支,各种电台、总机11部,步谈机、8电话单机110部。

而我军仅一人轻伤。

战后,侦察班立集体特等功;杨育才立特等功,获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并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

“白虎团”团部被捣毁后,其部队很快发生溃乱。士兵丢弃武器弹药,四散奔逃。穿插支队在夜暗的掩护下乘机将位于该团部附近的美军第555榴弹炮兵营大部歼灭,并将来援的韩伪首都师机甲团第2营大部歼灭,击毙机甲团团长,于14日3时占领梨实洞、北亭岭以北诸高地。

首都师是韩军一支劲旅,师长宋尧赞,人称“石头将军”,作风剽悍。穿插支队在3个多小时时间内穿插前进9公里,进行大小战斗11次, 捣毁了“白虎团”团部,打破了韩伪首都师第1团的防御体系,为西集团军顺利完成第一步作战任务,立下第一功。

我们再回到西集团军的正面战场。

西集团军的突破重点,集中在灰古介以西公路两侧以及直木洞地区,主要目标为552.8高地和562.1高地。

这一目标的选择极具战略眼光,不仅抓住了敌军的弱点,还将主要力量集中在了能够迅速切断敌防御体系、夺占关键阵地、为后续纵深作战打开通道的要害位置。

从炮火运用的角度看,集中火力于灰古介以西的公路两侧,既方便军、师两级炮兵群进行集火射击,也充分发挥了坦克炮的直射威力。

攻击开始后,第203师迅速在右翼展开攻击,仅用了12分钟便突破了敌人的防御前沿。

23时49分,他们向562.1高地主阵地发起了进攻。突击部队紧跟着延伸射击的炮火弹幕前进,仅用3分钟便攻占高地,且无一人伤亡。到13日23时52分,203师成功占领了562.1高地及其北部的多个高地,并全歼守敌一个营。

第20兵团称此战为“步炮协同的最好战例”。

遗憾的是,由于缺乏使用坦克的经验,配属203师的8辆坦克在未得到必要工程保障的条件下勉强发起攻击,一出待机位置,先头第一辆坦克就陷到泥里,第二辆又被地雷炸坏,堵塞了道路,不仅使后面的坦克无法前进,而且影响到炮兵部队跟进,致使攻击部队头两天失去了炮火支援。

随后,203师主力向芳通里方向展开推进。与此同时,203师穿插分队(第609团第2营及配属的第607团侦察班),沿着562.1高地以东的公路向南挺进,直抵上枫洞和下枫洞。

至14日6时,第203师全部占领下榛岘、北亭岭、梨实洞、杨谷一线以北地区, 1个小时45分钟即全部突破当面之敌主阵地,9个小时58分钟全部打到指定位置,圆满完成了第一步作战任务。

第68军战后总结时赞扬第203师在战斗中表现最好。

第204师在左路发起攻击,分5个箭头直指敌主阵地552.8高地,于14日3时40分占领该高地。

尔后,乘势向南猛插,在追击过程,擒获韩伪首都师的副师长林益淳,这是金城战役俘虏韩军职务最高的军官,这对伪首都师士气打击非常大。4时40分,第204师进至月峰山一线,但第601团因指挥失误在山下停顿了8个小时,受到军里的批评。

至17时40分,月峰山及其以南诸高地均被第204师占领。

参加西集团第一步作战的还有第54军第130师第388团(该师另两个团为西集团预备队),其任务是突破后向烽火山方向发展进攻。

由于该团推进途中走错了路,直到14日10时才进至烽火山地区,而该地守敌已在5小时前撤逃。按战前部署,第204师有配合支援第130师夺取烽火山的任务,但实际作战中没有很好执行,这也是造成烽火山之敌逃脱的原因之一。

至此,西集团各部均完成第一步战役任务,占领了芳通里、梨实洞、北亭岭、间榛砚、豆栗洞一线以北阵地,给韩伪首都师以歼灭性打击。全歼其1个团又1个营和2个连及2个炮兵连,另歼灭配属该团的美军第555炮兵营和1个坦克连大部。

总的来看,西集团第一步作战打得不错。

邓华评价说,在金城战役中,第68军在“次攻方向起到主要作用”。

中央集团军方面,以第67军、第54军第135师、第68军第202师两个团为主攻击力量,支援部队包括炮兵、坦克、工兵等。主攻方向是西起金城东至松室里9公里的地段,攻击韩伪6师、伪8师,然后协同其他部队歼敌,确保金城正面安全。

第199师突破后的首要攻击目标为轿岩山。

轿岩山由西、中、东3个毗连的山峰组成,海拔 700多米,瞰制金城川以北、北汉江以西的大片地方,是南朝鲜军在该地区的核心阵地。控制了轿岩山,即可瞰制金城川以北、北汉江以西大块区域,从根本上动摇韩军在金城突出部的防御体系。

因此,韩军极为重视该点守备,两个较强的韩军师——伪6师、伪8师各以1个团兵力据守,在山上构筑了坚固工事,组成交叉密集的火力网。阵前设置的障碍物多达16层,长300余米,加之山势陡峻,路窄难行,易守难攻。

第20兵团战后总结时反思,认为当初将轿岩山作为中央集团主攻方向是有问题的。

轿岩山战斗打响前,第54军第135师一名侦察参谋失踪,当时被判定为叛逃投敌。由于此人参过第67军第200师侦察会议,了解攻击轿岩山的计划,他的叛逃,肯定造成作战意图的泄露。

再有,中央集团为预先占领有利的进攻出发位置,于战役发起前3天(7月10日)先行攻占了轿岩北山脚4个无名高地。这行动又客观上向敌方印证了叛逃者的泄密。12日,韩军调整部署,将轿岩山主峰守备兵力由1个营增加到1个团(第6师第2团),并将第8师第10团3个营全部展开于中峰、东峰,致使该地防守兵力密度大增。

韩军还特别加强了对轿岩山前沿的炮火封锁,每天19时至24时,即在志愿军可能发起攻击的这个时间段内,封锁炮火尤为绵密。第199师攻击部队在接敌运动时伤亡特别大,12日晚第595团集结地域开进即伤亡133人。

第67军战后总结这一教训时指出:作战意图的传达不要过早,传达时要控制在最小范围;并且,战前力争保持战场平静,对守敌前沿支撑点必须要打的应早打(发起攻击10日之前),迟了宁可不打,否则很难取得攻击的突然性。

7月13日23时,火力急袭后,志愿军第199师5个营向轿岩山发起冲锋。

冲击前的炮火准备持续28分钟,是金城战役各方向炮火准备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但因直射火力少,炮火密度不大,夜间射击精度较差,对工事的破坏程度只有10%~15%;加之组织计划不够细致,步兵未能按时到达集结位置,步、炮行动脱节,部队运动时,遭敌炮火杀伤严重。

攻击西峰的部队仅有9人打进第一道、第二道堑壕,后在与守敌拼杀中全部战死;打上中峰、东峰的也仅有37人,力量薄弱,后续不继,不能最后解决战斗。

第199师攻击受阻,最大的威胁来自敌方炮兵。当晚该师主要突击力量被敌炮火杀伤者几近二分之一,损失之大,实在令人震惊。

第199师首轮攻击受阻以后,遂将二梯队由轿岩山东侧690.1高地方向投入战斗,于14日零时44分攻上中峰、东峰。后又陆续投入第597团和第201师第603团,至14日10时攻占主峰,全部占领轿岩山阵地。

随后,以第199师1个团和第201师2个营向敌纵深猛插,歼灭逃敌。

至14日16时,进至商山里、585.2高地一线,并继续向南发展。在攻击轿岩山主峰的战斗中,当部队冲击距主峰约200米时,突然遭敌机枪火力点封锁。

第199师第595团1连战士李家发,主动担当起爆破敌火力点的任务。

李家发,1934年生,安徽省南陵县人。1951年6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2年10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入朝后,李家发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7军199师595团1营1连2排6班当战士。在一次敌机空袭中,他冒着生命危险帮助朝鲜群众抢救衣物和粮食。他在战地练兵和修筑工事中成绩突出,荣立2次三等功。

1952年冬,李家发任二排通信联络员,主要任务是传递战斗命令,常常要在敌人的炮火中穿梭。从部队所在庆坡岘的山腰到玉女峰的前沿,要通过一片200多米的开阔地,美军飞机每天都要在这块土地上倾泻成吨的弹药,通过时极其危险。

但他英勇机智,每次都能及时完成任务,被誉为“铁腿通信员”。

李家发机智地炸毁了主地堡外围3个火力点,他自己也身负重伤,但仍然忍着剧痛艰难地向前爬进,在用最后一颗手雷摧毁了敌人的主地堡后,体力不支昏迷过去。

反击部队迅速发起冲锋,然而敌人的另一个暗堡又响起了枪声,火力封锁再次拦住了部队前进的脚步。突击排新的爆破组几次尝试爆破都因敌人火力太猛而无法接近。离天明只剩4个多小时,天亮之前如果拿不下轿岩山,部队只有撤出战斗。

正在紧急关头,敌人暗堡的机枪声突然静了下来。原来,昏迷的李家发不知什么时候醒了过来,以惊人的毅力悄悄爬近敌人暗堡,用自己的胸膛挡住了暗堡的机枪射孔。为掩护部队冲锋,取得战斗胜利,李家发献出了年仅19岁的生命。

这又是一个黄继光一般的英雄战士。

战后,志愿军领导机关给李家发追记特等功,追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轿岩山地区人民将李家发牺牲地附近的一条街命名为“家发街”。安徽省南陵县人民政府将他的家乡泉塘乡改名为“家发乡”,并建立李家发烈士纪念碑,以示纪念。

对轿岩山的攻击发起后,中央集团将部分炮兵转向高代里方向,对第200师的行动提供炮火支援。这是中集团为解决整个攻击正面炮兵数量不足而采取的一项措施,目的是在无法建立全面炮火优势的条件下,通过炮火机动来争取局部的、暂时的优势。

按计划,战役开始时,先集中炮火打轿岩山,规定时间一到,无论第199师在轿岩山是否得手,都要将火力转移到第200师的官岱里方向。

实战证明,这一决定是正确的。

虽然炮火转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射击精度,但效果要比两面同时打好得多,因为它保证了炮火的集中使用,既能确保打开官岱里的口子,又能从侧后对轿岩山形成威胁,对第199师第二日再攻轿岩山提供有力的支援。

在轿岩山以西,金城川由西北向东南流过,与轿岩山之间形成了一段较为开阔的谷地。鉴于韩伪6师7团被隔在了金城川西岸,这里便成为志愿军中集团右翼第67军第200师实施突破的绝佳地段。

在此防守的是韩伪6师第19团一线两个营。

13日23时37分,第200师第598团对官岱里西南高地发起攻击。

中集团以168门火炮,支援第200师第598团在1.5千米的地段上实施突破。由于集中了绝对的兵力火力,突破口很快打开,一举将敌第2营歼灭。敌19团团长金汉柱急调预备队第3营增援。不料此时,第200师第600团(附第599团1个营)沿鸡岩、陵洞公路打开缺口,进入敌纵深作战,第599团随即投入战斗,将正在运动之中的敌第3营围歼。

14日凌晨5时,第600团打到东山里,将韩伪6师防区分割成东、西两块,烽火山和轿岩山两处守敌,均因侧后完全暴露在志愿军攻击拳头之下而全盘动摇。第200师进攻方向的守敌除少数逃散外,大部被歼。

当日8时,第200师2个团南渡金城川,向梨船洞方向突进。15时,全部占领梨船洞以西及西北地区。

轿岩山及其以西阵地被突破,使南朝鲜军在金城川以北的防御发生根本动摇。东集团军以第60军为主,在北汉江以西,轿岩山东南,竹洞、陵洞以东地区实施攻击。

战役发起前,为掩护和保证金城战役的准备,牵制韩军兵力火力不能西调,第60军于6月26日晚,以第179师6个连,攻占北汉江以东、鱼隐山西南一线韩军伪7、伪5师2个营阵地,然后又在此顽强坚守7天,打退敌8个营大小反扑150余次,坚守938.2高地的第536团伤亡高达1080人。第60军为保持战役后备力量完整,以利于下一步进至北汉江以西作战,始终未将第536团替换下来。

第536团的这场恶仗,从时间上说,是在金城战役正式发起之前打的,但在第60军战史上,仍被记为60军夏季战役第三阶段作战的起点。

7月上旬,第60军将北汉江以东防务全部交给第21军,随即转进至北汉江西岸,与第21军2个师,以及第33师、第202师第605团,组成东集团,参加金城以南反击作战。由于战前跨江进行部署调整,东集团各部战役准备时间只有7~10天,比东集团和中央集团要短得多。

7月13日晚,东集团军按统一号令,分路向当面韩伪3师和第5、第8师各一部阵地发起攻击。

东集团攻击正面相对狭窄,又是横越山脊进攻,一线展开兵力有限,也不便于穿插,加之攻击部队不同建制单位过多(先头2个团又2个营分别来自3个军、2个师),指挥、协同、保障均有困难。

当炮火准备完毕时,各攻击部队都还没有到达冲击出发位置;攻击发起后,担任主要攻击任务的部队又走错了路,在敌炮火拦阻下伤亡较大,致使13日当夜未能解决战斗。

14日4时,东集团军分别占领龙虎洞西南山梁、登大里、广大洞,与中集团军一部在梨船洞东北会合;至18时,肃清金城川以北残敌,并以部分兵力向南渡过金城川,攻占金城川与北汉江汇合处的461.9高地。

至此,东集团也完成了第一步作战任务。

志愿军立即转入全线追击。

第20兵团各集团,以师、团,甚至以营、连为单位,猛烈扩张战果。

各部歼敌和缴获数字不断上报。

为了切断敌退路,阻敌南逃北援,杨勇命令各集团纵深穿插部队迅速抢占要点,不给敌喘息和组织防御的机会。

至14日18时,志愿军第20兵团已占领了西起新木洞,向东经芳通里、梨实洞、间榛岘、豆栗洞、巨室里、沿金城川至461.9高地一线以北地区,拉直了金城以南战线。在21个小时的战斗中,第20兵团向南最远推进9.5千米,共歼敌1.4万余名,达成了战役的第一步任务。

当第20兵团在金城以南地区全面展开攻势的同时,第9兵团所属第24军按志司命令配合作战。13日21时,该军以第72、第74师,在221门火炮的支援下,向以注子洞南山为中心的当面韩军发起攻击。

攻击发起前3天,第72师第215团突击连一名班长叛逃投敌,暴露了该部攻击意图,韩军迅速调整部署,前调第9师第28团1个营增强守备。

第24军仍按预定计划实施攻击,突击部队动作迅猛,很快冲入阵内与守敌短兵相接,经3小时激战,全部占领注子洞南山、杏亭西山等阵地。

至14日9时,残敌除少数逃脱外,大部被歼。当日午后,第24军部队占领杨谷、芦洞以北诸高地,控制了金化之敌向东增援的去路,达成了保证第20兵团右翼安全的任务。

金城反击战役发起仅一昼夜,志愿军全部攻占当面韩军主阵地,推进到西起新木洞(金化东北约5公里),东至金城川与北汉江礼合点之线,向南最远推进了近10公里,突破了当面韩军第一防御地带,一举削平了金城以南“联合国军”防线的突出部。

当面韩军被迫全线后撤,韩伪首都师、伪3师和伪6师均被打残,不得不退出一线进行整补。韩军战前制订的防御作战计划,有态势不利时组织部队撤退的预案。

因此,韩军在主阵地被攻破时的后撤,总的来看是按计划进行的,动作比较快,这在金城川以北尤为明显。

志愿军发起攻击翌日拂晓,当面韩军主力就撤到金城川南岸。

后撤时,留有少数步兵、工兵、坦克作掩护,其中,步兵依托要点,边打边退;坦克抢占要道、路口,阻击追兵;工兵于沿途设置铁丝网、地雷等障碍物,破坏桥梁渡口;同时以航空兵轰炸志愿军纵深,拦阻其后续梯队前进。

起初,韩军部队还能按预案有组织地行动,但由于志愿军攻势迅猛,冲乱了韩军的阵脚,有组织的撤退很快就变成了狼狈不堪的溃逃。

美国记者对韩军撤退时的乱象有如下报道:

士兵们有的坐在卡车和吉普车上,有的攀爬在坦克上,有的跪骑在大炮的炮身上,还有成千上万的士兵靠穿着帆布胶底鞋且起了水泡的双脚向南步行。这些人一拐一拐地向前走,精疲力竭时就在路旁泥地里倒头就睡,顾不得倾盆大雨。

在退却的韩军中间还夹杂着一些美军的大炮和坦克,他们也被迫向南转移,因为韩军步兵的撤退使他们暴露在敌军的炮火下。很多美国兵撤退时没有携带装备,在撤退前也没有顾得上对丢弃的装备采取任何破坏措施。

至此,金城战役第一步任务全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