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再见了,赵宋 > 第166章 赵匡胤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中原历来为华夏之文明的核心区域,就在楚南等一干人为南下南汉国磨刀霍霍之时,中原之地的大周国,也正积极储备力量,渡江南下。

此次由大周显德皇帝柴荣御驾,大有一举拿下南唐之势。

柴荣为大周前广顺帝郭威养子,两年前继帝位改号显德,现为大周显德三年,即公元956年。周军阵前统兵大将为殿前都虞侯领严州刺史赵匡胤,为显德帝亲近之心腹。

赵匡胤生于后唐天成二年(927年),如今正是不到三十岁的当打之年,河北涿郡人。

郭威称帝建立后周时,赵匡胤以二十四岁的年纪被拜滑州副指挥使,后转为开封府尹柴荣的马直军使。柴荣继帝位不久,即擢升赵匡胤执掌禁军。

年初的征战中,赵氏立下大功,授殿前都指挥使,加授定国军节度使,俨然已成显德帝手下第一亲信大将。

此次大军南下,共调动兵马超八万,以赵匡胤领兵五万为前锋,目标就是大唐都城江宁。

“大人,目前我军已集结完毕,如何渡江还需计较一番,唐军战船的火器和空中的飞艇太厉害,不得不防啊。”

江北六十公里远的周军大营内,赵匡胤正与两名手下大将曹彬和潘美商议军情,前锋营指挥使曹彬苦不堪言。

旁边的潘美也是一脸的凝重,他另领的一万人为曹彬后援,这两天也陆续遭到唐军飞艇的打击,现在只能是夜行晓宿,大大延缓了进兵的速度。

赵匡胤盯着大大的沙盘不语,自接近大江北岸百十里的距离后,大军就不断受到唐军的袭扰。为防空中飞艇的轰炸,他的大营也不得不于百里外扎下大寨,苦苦思索破敌之策。

好在江北水道密布、山林众多,吸取了许多军士用生命换来的经验后,周军做了大量的伪装,才堪堪躲过空中飞艇的搜索。

当然,赵匡胤也从多方的情报汇总后,大致推测出,唐军的飞艇到江北百十里已是极限。

除了飞艇,唐军的蒸汽机轮船也是一个威胁,船上的火炮并非木帆船能敌,若是在渡江时截击,大周军登上南岸的机会几乎为零。

不久前鄂城大战的战报赵匡胤仔细看过,还特意找来几名兵败的将领亲自问过详情,那时他就为南下渡江而准备。

各方情报都表明,飞艇和蒸汽机战船都出自楚南镇永军之手,还有那各种威力巨大的火器,也是镇永军的标准装备。

大周的军队,一向是善于学习战争,对飞艇、蒸汽机战船和火器虽有畏惧,赵匡胤却没有退怯之心,反而激起他的斗志,思索良久后,赵匡胤才说道。

“飞艇和蒸汽机战船虽然厉害,但军士总有休息的时候。还是既定方策略,你等不要急着聚拢军队,等派的小股人马渡江回来,摸清唐军营中和水寨的情况后,再行计较。”

赵匡胤在没有切实的把握时,不敢妄动刀兵,鄂城的惨败才过去几个月,此次又是当今圣上亲驾,不由得他不小心再小心。

他忌惮的是楚南镇永军,这是一支从装备到打法都让人恐惧的强军。也正因如此,几个月前一向攻无不克的大周,主动与大唐媾和,想将这一支军队扼杀在摇篮之中。

三国分楚的事情爆发出来后,镇永军竟然趁势而起,楚南自立但并没有脱离大唐,赵匡胤就知道镇永军想赢得发展的时间。

赵匡胤是有相当的战略眼光的,一面派出,看出楚南与大唐若即若离的态势,认为此时是攻唐的好时机,若是让大唐朝廷与楚南达成和解,会对大南的南下战略相当不利。

“大人,我军可以在夜间隐蔽机动到北岸,在夜间渡江,大唐的飞艇便失去了目标,就是江面上的蒸汽机战船的战力也大打折扣。”

“另外,我五万前锋大军,可以分成数批,在这儿,这儿同时行动,蒸汽机战船虽然厉害,可在这近百里长的江面上,也难以顾及。”

潘美此刻谏言,他向来以精于谋略立足于军中。

“而且,大人,据某观察,镇永军并没有全力而为,似乎想在我大周和大唐之间保持某种平衡。”

潘美很小心地说出自己的判断后,眼神有些不定地看向赵匡胤,此等战略性的预判,一旦失误,会给军队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噢,详细说来听听,本官也有此方面的疑虑,我等就见仁见智,知无不言。”

见潘美有如此见解,赵匡胤给予鼓励,并言明言者无罪,权当是集思广益。

“大人,我跟曹大人都是前线亲历者,每一次镇永军的飞艇凌空轰炸,都有点到为止的意思,否则以其战力之强,恐怕大军的集结还会更难,损失会更大。”

潘美接着分析说道,镇永军的蒸汽机战船也并不深入江北腹地,大都是起着侦查的作用,对暴露了的大周军营,也只是象征性地打机轮攻击。

镇永军的种种行事,似乎都保持着一个度,目的是迟滞周军的行进速度,而不是做拼死的厮杀。

“楚南方面似乎无意北上,从探子发回来的情报上看,镇永军有南下南汉国的迹象。你这样分析,也不无道理。但我等还是要多加几分小心,或许镇永军希望我们渡江,再在南岸施以重手。”

赵匡胤觉得这种可能性比较大,楚南人口不过百十万,镇永军兵力不过六七万,渡江作战不利于后勤补给,跟大唐朝廷又是三心二意,不会贸然将后背交给大唐禁军。

他担心还不止这些,还有一个很大的可能性,大唐会向楚南大量采购军需,以楚南重商贸的种种作派,有大把的钱财可得时绝不会放弃。

只要大唐能放得下身段,许给楚南众多好处,大唐禁军就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先进的装备,到那时,他这一支渡过江的大军,可就面临着极大的困境。

无论从哪方面上看,迅速渡江都是最佳的选择,赵匡胤犹豫着,决定将这些实情向上奏报,最终的决心得由圣上一言而决。

楚南,林州。

十一月初的林州百姓,从来都是闲得蛋疼。往年这时,田地里已没有了农活,天气也冷下来,有的年头还能早早地下一场雨夹雪。稍有些钱财的人家这时已围在火炉子边,烤着木炭火日复一日地等着来年的春耕。

而大多数的人,则是趁着呼呼的北风刮得不甚太猛,天上的日头照起来还是暖哄哄的,就会三五成群地找一处向阳的土墙靠着,一边晒着太阳,一边在闲扯中干着手里不多的活计。

只有那些满身力气却无法使出的青壮汉子,实在不能安稳地跟一群娘们或老幼,唠唠叨叨地没完没了。其实也没有什么可唠叨的,无非是村子里叫已被唠叨了无数遍的东家长西家短。

这时,也是最容易生出事端来的日子,闲来无事时,不但能生出许多的闲话,还闲出许多矛盾来。平日里不太大的矛盾,都能在无事中生非。因而,很多村民之间的打斗,或村与村之间的械斗就经常在这时发生。

可今年不同,林州的大多数村落里,除了半大的孩子在外戏耍、玩闹外,村里的壮劳力基本上都很少见,就是年轻一些的妇人们,手里都有忙不完的活计。

周家湾是林州府城外五里地的一处较大的村子,因林河在此拐了一个弯后向南而去,同村又大多是周姓人家而得名。

自夏收以来,周家湾的人似乎就有了干不完的活计,先是在新的官府组织下,将村子周围那些能开垦的田地全都开垦出来,然后还被分派了疏浚周家湾一段河道的任务。

最初,周长青被官府这个摊派吓住了,以为村里会大难临头,这可能是那个什么楚南政务院对他们这些年依附南汉的报复。

被南汉朝廷占了四、五年,周家湾也是苦不堪言的,每年有大量摊派的劳役不说,赋税也是极为沉重。又因靠着府城,还时不时地被驻军骚扰不宁。

只这四、五年,荒下来的田地就不少,特别是去年、前年,周家湾有些人干脆就举家夜逃了。

这些人逃向的去处,无一不是一山之隔的永明州,据说那儿的官府不但能给安家的银子,开垦出来的田地,三年之内还不用缴纳赋税。

周长青家里,祖传下来有数十亩的水田,又因粗通文墨且较有见识,便在三十来岁时,由村里族长扶持着做了一村之主,官面上不多的交往就由他来维持。

他这个村长做起来是如履薄冰,南汉朝廷沉重的苛捐杂税压得村民们喘不过气来,就是他的殷实之家也难以为继,若不是顾及祖业,他都想举家逃到永明。

可是,永明就能安生吗,周长青心里很不是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