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盘点的人物,说起来还真是和唐太宗李世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层联系,竟然是通过他的长孙皇后牵起来的。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兰陵王高长恭!
大家都知道,长孙皇后的舅舅高士廉来自渤海高氏,可又有多少人知道,高士廉实际上算是北齐的宗室呢?
高士廉的祖父清河王高岳,可是神武帝高欢的堂弟哦!再看看高士廉的父亲高劢,他和兰陵王高长恭可是堂兄弟!这么一算下来,按照辈分,长孙无忌得管兰陵王叫舅舅呢!”
金榜的语气悠悠的,仿佛在讲述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
大唐
贞观年间
李世民听到这话,转头看向正在心里疯狂算辈分的长孙无忌,满脸好奇地问道:“辅机,这是真的吗?”
长孙无忌在心里快速地捋了一遍关系,然后肯定地点点头,回答道:“没错,是要叫舅舅没错。”
至于为什么说这和李世民有关系,那自然是因为李世民娶了长孙皇后!如此一来,李世民是可以跟着长孙无忌一起,称呼兰陵王为舅舅的!
“那今天金榜盘点的人物那就是兰陵王了?”李世民语气肯定的说道。
果然,金榜缓缓发光将兰陵王高长恭的名字放了出来,连带着的还有他的生平。
【兰陵王高长恭,名肃,字长恭,乃是北齐文襄帝高澄的第四子,也是南北朝时期北齐的宗室和将领。
高长恭生得一副好相貌,容貌柔美,内心却十分刚强,其音容笑貌更是兼美。只可惜,由于他母亲的地位较为卑微,导致他早年在北齐皇室中的处境颇为尴尬,并不起眼。
然而,正所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高长恭虽然在宫廷中地位不高,但在军事方面却有着超乎常人的天赋和才能。
彼时,北齐正面临着北周等势力的军事威胁,国家形势岌岌可危。高长恭见状,毅然决然地投身军旅,决心用自己的力量守护北齐的疆土。
在战场上,高长恭表现得异常勇猛,他总是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毫不畏惧敌人的刀枪箭矢。他的英勇无畏和卓越指挥才能,为保卫北齐的疆土立下了赫赫战功。
而在众多战役中,邙山之战无疑是最为着名的一场。公元 564 年,北周军队大举进攻洛阳,北齐的援军迅速赶到。
高长恭率领着仅仅五百名骑兵,如同一股旋风般冲入了北周军队的包围圈。为了震慑敌人,他特意戴上了一副狰狞的面具,因为他那过于柔美的面容,恐怕难以对敌人产生足够的威慑力。
就这样,高长恭戴着面具,率领着他的骑兵部队,一路杀进杀出,如入无人之境,最终成功抵达了洛阳城下。
城内的守军们一开始都不敢轻易打开城门,他们对城外的情况心存疑虑,担心这可能是敌人的诡计。然而,当高长恭毫不犹豫地摘下面具时,守军们终于认出了他。
高长恭的面容如雕刻般俊美,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坚定和果敢。守军们立刻认出了这位英勇的将领,他们的心中涌起一股敬佩之情。
守军们毫不犹豫地打开城门,与高长恭率领的军队一同夹击北周的军队。北周的军队完全没有预料到这一情况,他们被打得措手不及,狼狈不堪。
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高长恭身先士卒,奋勇杀敌。他的勇猛和智谋让北周的军队望风披靡,最终大败而逃。
这场战役的胜利让高长恭的声名远扬,人们对他的英勇事迹赞不绝口。而“兰陵王入阵曲”也因此诞生,这首激昂的战歌在士兵们中间广为传唱,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经典之作。
高长恭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成就,不断得到升迁。他先后担任了多个重要的官职,手中掌握着大量的兵权,成为了北齐的支柱将领。
然而,高长恭的威名也引起了北齐后主高纬的猜忌。高纬担心高长恭的权力过大,会对自己的统治构成威胁。
高长恭深知功高震主的危险,为了自保,他曾经故意收受贿赂,以此来玷污自己的名声。但即便如此,他仍然无法消除高纬的疑虑。
有一次,高纬与高长恭谈论起邙山之战。高长恭感慨地说:“家事亲切,不觉遂然。”他的本意是表达对国家战事的关切,但这句话却被高纬误解为高长恭有僭越之心。
公元573年,高纬终于下定决心,派人给高长恭送去了一杯毒酒。高长恭明白自己已经无路可走,他悲愤交加,最终毅然决然地喝下了那杯毒酒,结束了自己年仅三十三岁的生命。
兰陵王高长恭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如流星般璀璨夺目。
他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令人赞叹不已,为北齐抵御外敌立下赫赫战功;然而,在宫廷斗争的漩涡中,他却显得如此无力,最终无法自保。
他的悲剧结局,不仅是他个人的不幸,更是那个动荡不安、权力斗争残酷的时代的真实写照。
兰陵王的事迹和形象,历经千百年的岁月洗礼,依然被后人传颂不衰,成为中国历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的军事策略更是对后世产生了多方面的具体影响。
兰陵王在作战时极为重视战前侦察,他会详尽地了解敌军的兵力部署、地形特点等情报,以便能够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战术。
在邙山之战前,他必定会对北周军队的驻防情况和行动规律进行细致入微的侦察,真正做到了知己知彼。这种严谨的作战态度和方法,为后世的将领们树立了典范。
例如,唐初的名将李靖在征战中就深受兰陵王的影响。他每次作战前都会精心派遣斥候去收集情报,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通过对这些情报的深入分析,李靖能够如抽丝剥茧般地剖析出其中的关键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制定出精准无比的战术。
这些战术就如同经过千锤百炼的利剑一般,在战场上无往不利,使得李靖在每一场战役中都能够屡战屡胜。
兰陵王作为一名杰出的将领,他尤其擅长发挥骑兵机动性的优势。在那场惊心动魄的邙山之战中,兰陵王亲自率领着五百名精锐的骑兵,如同一股狂风般席卷而来。
他们利用骑兵的速度和冲击力,如同闪电一般突然插入北周军的阵中,瞬间打乱了敌军的部署。
这一战术的运用不仅展示了兰陵王卓越的军事才能,更为后世的骑兵战术提供了一个经典的范例。
例如,成吉思汗的蒙古骑兵便是借鉴了兰陵王的战术,他们凭借着高度的机动性,在广袤的草原上长途奔袭、穿插包抄,如同一群凶猛的狼群,让敌人防不胜防。
最终,蒙古骑兵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威震天下。
兰陵王不仅在战术上有着非凡的造诣,他的战斗精神更是令人钦佩不已。每次作战时,他总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毫不畏惧敌人的刀枪剑戟。
这种无畏的勇气和决心极大地鼓舞了士兵们的士气,让他们明白,只要将领不惧危险,他们也必定会拼死效命。
这种精神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诸多将领,其中最为着名的当属岳飞。
岳飞每次战斗都亲临前线,与士兵们同甘共苦。他的岳家军在他的激励下,作战异常勇猛,令金军闻风丧胆。
在激烈的战场上,局势如风云变幻,转瞬之间便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他却总能在这惊涛骇浪中保持冷静,犹如定海神针一般稳如泰山。
无论面对怎样的困境和危机,他都能迅速洞察局势的关键所在,并准确地判断出应对之策,犹如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
在那场着名的淝水之战中,谢安便是如此。当敌军如汹涌的潮水般压境而来时,他却镇定自若,毫无惧色。
他指挥着东晋的军队,有条不紊地应对着敌人的进攻,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舵手驾驭着船只在狂风巨浪中前行。
最终,他以少胜多,创造了一场令人惊叹的军事奇迹,这与兰陵王临危不乱的特质如出一辙。
而在军事谋略思想的层面上,兰陵王更是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过人的智慧。他深知心理战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并将其运用得炉火纯青。
由于他相貌英俊,为了在战场上威慑敌军,他在作战时会戴上一副狰狞可怕的面具,这不仅能在视觉上给敌人带来巨大的冲击,更能从心理上对他们产生强大的震慑力。
这种心理战的手段为后世的军事家们所借鉴,例如在攻城战中,通过制造声势浩大的场面、展示强大的武力等方式,来瓦解敌军的抵抗意志,从而取得战争的胜利。
此外,兰陵王还深刻认识到各兵种协同作战以及与友军紧密配合的重要性。
在战斗中,他巧妙地指挥着步兵、骑兵和弓箭手等不同兵种,让他们相互配合、协同行动,充分发挥出整体的战斗力。
这种理念在后世的战争中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例如现代战争中强调的多军兵种联合作战,就是各部队之间密切协同、默契配合,共同完成作战任务的体现。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兰陵王尽管英年早逝,但他那卓越的军事智慧和精妙绝伦的策略,犹如夜空中最璀璨的星辰一般,在中国漫长而辉煌的军事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每一次战役、每一个决策,都像是一部部经典的军事教材,为后世的军事家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经验。】
北齐
就在此时,高长恭被打入大牢,而在他面前,一个端着毒酒的太监正瑟瑟发抖地站着。那太监的手不停地颤抖着,哆哆嗦嗦地看着眼前这位虽然狼狈不堪但却依然不失气韵的兰陵王。
高长恭那柔美的面庞上透露出一丝嘲弄的笑容,仿佛对这一切都早已看透。然而,就在这一刹那,一道耀眼的金光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如同神迹一般。紧接着,一个小姑娘竟然凭空出现在了他的面前,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那太监吓得直接瘫软在地。
萧幼林静静地站在一旁,她的目光紧紧地落在了这个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美男子身上。过了好一会儿,她才缓缓开口说道:“兰陵王,我现在要给你一个机会,一个可以改变命运的机会,不知道你是否愿意接受呢?”
萧幼林稍稍侧过身体,将身后的空间让了出来。而在她身后,一个身影正激动得几乎要跳起来——那正是大唐的李世民!他瞪大眼睛,满脸兴奋地看着眼前的高长恭,仿佛见到了稀世珍宝一般。
高长恭的目光缓缓从萧幼林身上移开,落在了李世民的身上。他那原本木然的眼神,此刻终于有了些许波动。沉默片刻后,他的语气带着些许肯定地问道:“你是想让我去大唐?”
萧幼林点了点头,然后摊开双手,语气淡然地说道:“这不是很明显吗?这方世界的北齐已经腐朽到了极点,你留在这里也不过是白白送死罢了。当然,如果你不放心你的郑妃,她也可以和你一同前往大唐。”
高长恭凝视着对面的李世民,他的目光如炬,仿佛能穿透对方的灵魂。然后,他缓缓地转过身,面对着美目含泪的妻子。她的眼眸如秋水般清澈,却又透露出无尽的哀伤和不舍。
高长恭深吸一口气,迈步上前,轻轻地牵起妻子的手。那双手柔若无骨,微微颤抖着,似乎在诉说着她内心的不安和恐惧。他紧紧地握住她的手,给予她一丝温暖和安慰。
接着,高长恭转过头,对着萧幼林说道:“那就走吧,我也很想看看,这个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他的声音低沉而坚定,带着一种决然的意味。
萧幼林微微点头,示意他们跟上。她的步伐轻盈而稳健,仿佛对这一切都早已习以为常。高长恭和他的妻子跟随着萧幼林,一步步走进了时空隧道。
时空隧道中,光线昏暗,四周弥漫着神秘的气息。高长恭紧紧握着妻子的手,感受着她的体温,心中暗自祈祷着一切顺利。随着他们的深入,时空隧道中的景象也开始发生变化,扭曲的光线和奇异的声音让人感到一阵晕眩。
然而,高长恭并没有退缩,他坚定地向前走着,心中充满了对未知的好奇和探索的欲望。终于,他们穿出了时空隧道,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
大唐
贞观年间
当兰陵王出现在贞观一朝的臣子面前时,他们都不禁瞪大了眼睛,仿佛看到了一个来自另一个世界的人。那是怎样的一张面庞啊!高长恭的俊美令人惊叹,他的皮肤白皙如雪,眉眼如画,鼻梁挺直,嘴唇微微上扬,透露出一种淡淡的笑容。
“兄长!”高士廉颤抖着声音,摸着自己满是皱纹的脸,心酸地看着高长恭那年轻而俊美的面容,心中充满了羡慕。他不禁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模样,如今岁月已经在他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李世民则毫不犹豫地挤开了高士廉,他的眼神亮晶晶的,充满了兴奋和好奇。他目不转睛地盯着高长恭,仿佛要把他的每一个细节都刻在心里。
“皇后叫您舅舅的,那朕也随皇后叫您舅舅吧!”李世民兴奋地说道,他的声音中透露出一种亲切和随和。
兰陵王头一次面对如此自来熟的皇帝,有些手足无措。他连忙躬身施礼,说道:“微臣……不敢当陛下一声舅舅。”
在北齐经历过生死一劫的高长恭,深知宫廷中的尔虞我诈和人心险恶。他对这位陌生的皇帝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不敢轻易接受这样的称呼。
然而,李世民却摆摆手,笑着说:“在朕面前,没必要有这么多讲究。之前有人坐了朕的龙椅,朕都表示没什么的。”他的语气轻松,似乎并不在意这些繁文缛节。
仅仅是叫一声舅舅而已,竟然会被说成是功高震主?这简直就是无稽之谈!要知道,大唐最大的功臣可不是别人,正是当今圣上李世民啊!
在李世民的耐心安抚下,高长恭那颗原本有些忐忑的心,终于稍稍安定了下来。他也开始慢慢适应在大唐的生活,真正地在这里安定下来。
为了让高长恭彻底安心,李世民不仅对他礼遇有加,还依旧封他为兰陵王。不过,这一次的兰陵王,已经不再是北齐的兰陵王,而是大唐的兰陵王,而且也仅仅只是大唐的兰陵王罢了。
搬进新府邸的高长恭和他的妻子,终于有了一些属于他们自己的时间,可以好好地说会儿话。
兰陵王紧紧地搂着妻子,将头轻轻地靠在她的肩头,长长地叹息一声:“夫人啊,为夫直到现在,才真正地有了一种心安的感觉。”
郑妃温柔地抚摸着丈夫的后背,眼中流露出无尽的暖意。此时此刻,微风轻拂,阳光和煦,一切都是那么的温柔。
而历史上那个命运多舛、令人惋惜的高长恭,在这个繁荣昌盛的大唐王朝里,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归宿。
————————————————
题外话:
作者把兰陵王给二凤是认真想过的,因为二凤是真的不怕兰陵王功高震主的,大唐最大的功臣是他,他完全不害怕的好吗?至于说精神病?放心,国灵做好了准备的,早就暗搓搓的给治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