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本期盘点的人物,乃是来自三国时期的一位传奇人物。他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其诗作更是流传千古,令人赞叹不已。这位人物,便是被南朝诗人高度赞誉为‘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曹植!”

金榜的声音悠悠传来,仿佛穿越了时空,将人们带回到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曹植,字子建,乃三国时期曹魏着名文学家,系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

其自幼便展露非凡文学天赋,才思敏捷,下笔如有神助。年仅十岁左右,便能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其才华横溢,令人赞叹不已,深得曹操宠爱有加。

曹操对他寄予厚望,甚至一度有意立其为太子,认为在众多子嗣中,唯有曹植“最可定大事”。

建安十五年,铜雀台竣工落成,曹操特命诸子登台作赋。曹植文思泉涌,援笔立成《登台赋》,其文辞华美,意境深远,令在场众人皆惊叹不已。曹操对他更是赞赏有加,对其才华越发另眼相看。

然曹植生性放纵不羁,任性而为,且饮酒无度,不加节制。长此以往,逐渐失去了曹操的信任。

建安二十四年,曹仁遭关羽围困,情况危急。曹操遂任命曹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率军前往救援。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曹植即将出征的前一天晚上,他竟然毫无顾忌地狂饮美酒,最后喝得烂醉如泥,不省人事,完全无法接受出征的命令。

当曹操得知这个消息后,他的愤怒如同火山一般喷涌而出,对曹植感到极度的失望。从此之后,曹操再也没有对曹植寄予厚望,也不再将重要的任务交给他去完成。

然而,同样作为曹操儿子的曹丕和曹植,他们之间的关系却远非表面上那么简单。他们既是兄弟,又在曹操的诸多儿子中处于激烈的竞争地位,同时还被卷入了权力斗争的旋涡之中。

在他们年幼的时候,兄弟俩的关系还算融洽。他们一起在曹操的营帐和府邸中长大,接受着相似的教育和培养。那时的他们,都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文学天赋,在文学创作方面相互学习、交流。

曹植的《登台赋》等作品,以其华丽的文采和深刻的思想而闻名于世;曹丕在文学领域也有许多杰出的成就,他的诗歌和散文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们二人都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为那个时代的文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段时光里,兄弟俩的情谊深厚无比,他们共同沉浸在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中,彼此之间的关系充满了纯真和温暖。

然而,正当曹操的势力如日中天之时,一个棘手的问题却悄然浮现——继承人的选择。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曹家的未来,更直接影响到曹丕和曹植这对兄弟的关系。

曹操对继承人的态度一直摇摆不定。曹丕年长,且具备一定的政治手腕,在朝廷中颇有威望;而曹植则以其出众的才华和洒脱的性情深受曹操喜爱。这使得曹操在两者之间难以抉择,而这种犹豫不决也让兄弟二人之间的关系逐渐产生了微妙的变化。

为了争夺世子之位,曹丕和曹植开始各自拉拢势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明争暗斗。曹丕深知曹操对稳重、恭顺的品质颇为看重,于是他在曹操面前总是表现得极为谦逊、谨慎,将自己的野心和欲望深藏不露。

相比之下,曹植则显得有些恃才放旷。他凭借着自己的才华横溢,常常在曹操面前毫不掩饰地展示自己的文学天赋,但也正因如此,他多次因为不拘小节而让曹操失望。其中最为着名的当属私自开启司马门一事,这一行为严重违反了宫廷礼仪,使得曹操对他的信任大打折扣。

随着时间的推移,曹植在这场储位之争中逐渐处于下风。而曹丕则凭借着自己的伪装和权谋,成功地赢得了曹操的青睐。最终,曹操下定决心,立曹丕为世子,这场残酷的竞争也让兄弟间的感情出现了一道深深的裂痕。

曹操去世后,曹丕顺利登上皇位,成为魏国的新主人。然而,随着权力的增加,曹丕对弟弟曹植的猜忌和防范也越来越强烈。

曹植,这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曾经备受曹操的宠爱,他的诗歌才华在当时无人能及。然而,正是因为他的才华和人气,让曹丕对他产生了深深的忌惮。

曹丕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打压曹植及其党羽。他削减了曹植的权力,将他调离京城,让他远离政治中心。同时,曹丕还不断派人监视曹植的一举一动,稍有风吹草动,便会对他进行严厉的惩罚。

曹植的生活因此陷入了困境,他失去了往日的自由和荣耀,只能在曹丕的阴影下苟延残喘。而曹丕似乎并不满足于此,他还想彻底除掉这个心头大患。

有一次,曹丕召见曹植,命他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就要将他处死。面对如此苛刻的要求,曹植并没有被吓倒。他稍加思索,便吟出了那首流传千古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首诗以生动的比喻,委婉地表达了曹植对曹丕骨肉相残的悲愤与无奈。曹丕听后,心中虽然有些触动,但他并没有改变对曹植的态度。

此后,曹丕虽然没有直接杀害曹植,但他对曹植的监视却从未放松。他频繁地更改曹植的封地,让曹植在不安与压抑中度过了余生。

曹丕和曹植之间,曾经有着纯真的兄弟情谊。他们一起长大,一起玩耍,曾经是那么亲密无间。然而,在权力的诱惑和政治斗争的冲击下,这份情谊变得如此脆弱,不堪一击。

他们既是血脉相连的兄弟,又是争夺权力的对手。这种复杂矛盾的关系,使得他们之间的故事充满了戏剧性和悲剧色彩,也为历史留下了一段令人叹息的篇章。

曹丕去世后,曹叡登上皇位,然而曹植的处境并未因此有所改变。尽管他多次向朝廷上表,渴望能够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但这些努力都如同石沉大海一般,杳无音讯。

时光荏苒,太和六年悄然来临。这一年,曹植被徙封为陈王。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对他不公,就在同一年,这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因病离世,年仅四十一岁。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无奈,壮志未酬的遗憾伴随着他直到生命的尽头。

曹植的离世,让人们深感惋惜。他的谥号为“思”,后人因此尊称他为“陈思王”。这个谥号或许也代表了人们对他一生的思考与怀念。

在文学创作方面,曹植的成就堪称卓越。他的诗歌风格独特,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其前期的作品中,曹植常常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字里行间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例如,他的《白马篇》塑造了一位英勇无畏的爱国少年形象,这位少年驰骋疆场,杀敌报国,展现出了曹植对国家的热爱和对英雄的敬仰。

然而,随着人生境遇的变化,曹植的后期作品则主要表达了自己壮志难伸的悲愤之情。这些作品情感深沉而真挚,如《赠白马王彪》一诗,深刻地反映了他在政治迫害下的痛苦与无奈。

此外,曹植的辞赋也别具一格,展现出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

《洛神赋》更是千古名篇,以浪漫的手法,通过人神恋爱的悲剧,抒发了作者的失意之情,辞藻华丽,描写细腻,富有艺术感染力。而关于其写作对象,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

甄宓说

甄宓原本是袁绍之子袁熙的妻子,曹操打败袁绍后,甄宓被曹丕所纳。曹植对甄宓心生爱慕。

相传曹丕称帝后,将甄宓用过的金缕玉带枕赐给了曹植。曹植在回封地途中,宿于洛水畔,恍惚中梦见甄宓前来与之相见,诉说爱情受阻的哀伤,并解下玉佩相赠。

曹植醒来后,感慨万分,遂作《洛神赋》,最初名为《感甄赋》。后来魏明帝曹叡将其改为《洛神赋》。

这种说法富有浪漫色彩,在民间流传甚广,为《洛神赋》增添了许多旖旎的情思,人们愿意相信曹植是借洛神来抒发对甄宓那难以言说、刻骨铭心又无奈的情感。

第二种则是自我寄托说

另一种观点认为,《洛神赋》是曹植以神话传说为蓝本,将洛神作为理想境界、美好品质与自身政治抱负的寄托。

曹植一生渴望在政治上有所建树,实现自己安邦定国的宏伟志向。然而,他的兄长曹丕及其子曹叡对他猜忌防范,使其壮志难酬,屡遭贬谪,内心充满苦闷与愤懑。

在赋中,曹植通过描写洛神的美丽绝伦、仪态万方,如“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等语句,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美好意境,实则象征着他心中追求的高远理想和完美境界。

洛神与曹植之间那种人神殊途、终难结合的无奈结局,映射出他在政治道路上的坎坷与理想破灭的悲哀。

他以这种浪漫奇幻的文学方式,表达对人生理想的执着以及理想无法实现的痛苦,是其内心复杂情感的深度写照。

两种说法各有其独特之处和合理性。“甄宓说”为这部作品增添了一抹浪漫的爱情色彩,使得人们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那种缠绵悱恻的情感纠葛。

而“自我寄托说”则是从曹植的人生经历和创作主旨这一角度出发,深入挖掘了他内心深处的政治诉求以及精神世界,让我们对这位文学家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无论是哪一种解读,都从不同的视角展现了《洛神赋》这部作品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它不仅仅是一篇辞藻华丽的文学作品,更是一个充满了情感、思想和艺术价值的宝库。

曹植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才华横溢、情感细腻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洞察,都成为了后世文学家们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洛神赋》作为他的代表作之一,更是以其优美的语言、动人的情节和深邃的思想,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三国

蜀汉

刘备心中不禁涌起一股酸意,他瞪大眼睛,死死地盯着远方,仿佛能透过那无尽的虚空看到曹操的身影。

他的声音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嫉妒和不甘,缓缓地说道:“那曹阿瞒的运气可真是好到爆棚啊!他的每一个儿子都如此出类拔萃,令人艳羡不已。”

刘备的目光缓缓移到身旁,落在了一脸懵懂的阿斗身上。阿斗那双天真无邪的眼睛正好奇地看着他,似乎完全不理解父亲为何突然叹气。

刘备看着阿斗,心中的无奈和失望愈发沉重,他幽幽地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道:“难道这真的是苍天不佑我大汉吗?也许正如金榜所言,大汉的气数已然耗尽。”

他想起曹操的那些儿子们,每一个都有着非凡的才能和智慧。尤其是那个舍身救父的曹昂,现在的他还活着,那么曹魏的未来势必将会更加辉煌。

毕竟继承人铁板钉钉了。争都没得争,这样就可以保证了曹魏的国力不会因为内斗而下滑。这样的对比,让刘备感到无比的挫败和无力。

刘备不禁感叹,曹操的儿子们随便单独拎出来一个,都足以成为优秀的继承人。而他自己的儿子阿斗,虽然也有一些优点,但与曹操的儿子们相比,还是相形见绌。

这让刘备对大汉的未来充满了忧虑,他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力挽狂澜,拯救大汉于危难之中。

东吴

孙权站在高台上,微风拂动他的衣袂。台下,儿子们正嬉闹追逐,他目光一一扫过,眼中满是酸涩与无奈。

想起曹操,孙权心中五味杂陈。曹阿瞒的儿子们,各个出类拔萃。曹丕有谋略,手段狠辣,稳稳掌控局势;

曹植才华横溢,七步成诗传为佳话;曹彰武力超群,战场上威风凛凛。而自己的这些儿子,生性顽劣者有之,才能平庸者有之,实在难挑出一个能担当大任的继承人。

孙权眉头紧锁,长叹一声。东吴历经无数风雨,好不容易打下这大好基业,本指望后继有人,能将这份荣耀延续下去,可如今看来,却是困难重重。

他深知,一个国家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继承人的能力与品德。若选不出合适之人,东吴恐怕将陷入内忧外患的境地。

孙权转过身,背对着儿子们,神色凝重。阳光洒在他身上,却驱散不了他心头的阴霾。

他在心中默默思忖,到底该如何抉择,才能为东吴寻得一位可靠的掌舵人,让这片土地继续繁华昌盛下去。

曹魏

曹操站在营帐之中,阳光透过缝隙洒在他身上,映照出一脸的兴奋之色。只见他大步走向曹昂,伸出宽厚的手掌,重重地拍着曹昂的肩头,爽朗的笑声回荡在营帐内。

“子修!”曹操的声音充满喜悦,“没想到子建居然也上榜了!这小子,还真有几分才情!”曹操眼中满是欣慰与自豪,仿佛看到了家族未来的辉煌。

至于那篇流传千古的《洛神赋》究竟描绘的是何人,曹操其实并未过多地纠结于此。毕竟,所谓的暗恋嫂子之说,在他看来纯粹就是无稽之谈,荒谬至极。

在曹操的心中,他更看重的是曹子建在文坛上的卓越表现和崭露头角。能够有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儿子,对于曹家而言,无疑是一种无上的荣耀。

曹子建的文学天赋和成就,不仅为曹家增添了光彩,也让曹操倍感欣慰。他深知,一个家族的繁荣不仅仅取决于权力和财富,更需要有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的支撑。

因此,曹操对于《洛神赋》所写对象的争议,并不像外界所传的那般在意。他更愿意将注意力放在曹子建的文学才华上,以及如何进一步培养和发展他的才能。

此刻,曹操脑海中浮现出曹植年少时挥笔泼墨的模样,那灵动的才思、斐然的文采,让他这个父亲都不禁暗暗赞叹。

“日后,定要让子建多在文事上用心,再磨练磨练,必能成大器!”曹操喃喃自语,目光坚定而深邃。

曹昂微微颔首,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回应道:“父亲所言极是,子建聪慧过人,假以时日,必能为家族增添光彩。”

曹操点点头,望向营帐外广袤的天地,心中豪情万丈。他们曹家能有如此出色的子嗣,大业何愁不成?

他仿佛已经看到了曹家在未来的岁月里,于文治武功上都绽放出璀璨光芒,屹立于这乱世之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