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明末强国梦 > 卷三:崭露头第215章 攻克大凌河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卷三:崭露头第215章 攻克大凌河

崇祯五年正月二十三日末初(下午一点),朱万武带领的国防军开始了对大凌河城的攻击。

开火命令下达后,随着军号声的吹响,最先开火的是狙击步枪和迫击炮,重炮的射击速度毕竟还是慢一点。朱万武给出的命令是自由射击,那就是只要有射击目标就会开枪。鞑子们还是冷兵器作战的习惯,旗帜招展,兵丁将领都顶盔贯甲,威风凛凛地站在城头上,正好成了射击的靶子。由于目标多,枪炮声立刻响成一片。

这时国防军距离城墙尚有三四里的距离,城墙上的大炮射程还不够(红衣大炮射程五里,一般火炮只有三里),弓箭就差得更远了。

82迫击炮射程六里,狙击步枪射程四里,所以只有迫击炮和狙击步枪首先开火,其他的部队正在慢慢地向前运动,以选择合适的攻击位置。

一个狙击步枪的射手正在通过瞄准镜寻找着射击目标,一个衣甲鲜亮的鞑子被套在瞄准镜中,“就是他了!”射手屏住呼吸,轻轻地扣动了扳机,弹头呼啸而出,飞行了一千多米的弹头准确地命中鞑子的前胸,他身上的盔甲根本就抵挡不住7.9毫米弹头的冲击,弹头进入体内一番搅动之后,在后背上形成一个拳头大的血洞带着内脏污血一起喷出。鞑子头目顷刻间变成一具瘫软的尸体。

迫击炮的炮弹专门选人多的地方下手,一颗炮弹就能轰倒几个,甚至十几个鞑子。在炮弹的爆炸声中,血肉横飞。

时间不长,更大的声音爆响了,这是重炮发出的第一轮炮弹,三发80毫米穿甲重炮弹,直奔城墙而去。重炮主要用于攻坚,因此也就以穿甲弹为主。三发炮弹射入城墙之中能有一两米深,轰然爆炸开来,本来就不坚固的城墙被炸得砖石漫天飞舞,烟尘消散之后,在城墙的上部,一丈左右的豁口就呈现在眼前。原来站在这个位置上的鞑子兵也不知飞到哪里去了。重炮的威力不容小视。

82迫击炮的轰击使城墙上随处都是爆轰的火球和高高腾起的烟柱,无数的泥土和石块被崩溅到了高高的天空中,其中还夹杂着大量残破的尸体碎块。凡是被认为可能存在火炮的位置都用炮火轰一遍。

国防军的战士有不少已经运动到距离城墙100米左右的位置,于是步枪,机枪也开始射击,但是城墙上的目标已经不多了,枪炮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活着的鞑子开始知道躲避了。

重炮还是不紧不慢的扩大着那个豁口,每一炮打下去都会剥掉一层,豁口从上到下,向两边逐渐的扩大着。

气球上的观测兵开始打出特殊的旗语。右手的旗子不停的晃动,左手的旗子在指示着城头不同的地点。这是事先约定的信号,被指示的位置上有准备发射的火炮。迫击炮按照指示的大约位置开始快速炮击,已经接近城墙的掷弹筒也加入进来。

城墙上确实有鞑子的头领在指挥炮兵推出火炮准备射击。但是大炮还没有移动到位,劈头盖脸的火炮就打了过来,指挥的鞑子兵,炮兵都被炮弹的硝烟覆盖了。等到冷风吹走了烟雾,就看到十几个人倒在血泊之中,大炮也脱离了炮架倒在了地上。

后金的鞑子们虽然知道花皮的火器厉害,这么猛烈的火力还是第一次体验。他们知道城池守不住了,开始做逃跑的打算。在城墙上他们也看得清楚,只有南面有进攻的花皮,其他三面静悄悄的没有动静。即便有埋伏,即便是花皮的计谋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弃城而逃。于是北门被打开,开始有成队的鞑子出逃。

城墙上的豁口终于接近了地面,只要沿着破碎砖石的斜坡就能冲进去了。

“火力掩护,一连冲击突破口,占领两侧城墙,不准进城!火炮排跟上,在城墙上打击城内目标!”朱万武快速下达着命令。

在迫击炮和机枪的掩护下,一连按战斗小组分散开来,跳跃前进,向城墙的豁口冲去。没有阻力,一组一组的士兵登上城墙,向两边扩展。一直没有得到施展的20直射炮,被士兵们抬着,艰难地登上了城墙。在城墙上居高临下,20直射炮是威力最大的武器。刚刚抬上城墙的20直射炮就打响了,在整个大凌河城中,直射炮可以打到任意位置,有了它就大大的加快了城内的清理速度。

在一条大街上,几个鞑子赶着一辆马车向北门而去,直射炮只是一炮,就把大车打得粉碎,纷飞的弹片,打碎的木屑、货物四处飞扬,跟在车旁的几个鞑子,死的死伤的伤,轻伤或者没有受伤的鞑子一哄而散,直奔北门逃去。步枪、机枪、狙击步枪也在城上频繁射击,凡是没有伤能走动的鞑子都蜂拥出城。

从中午开始只用了一个时辰(两个小时),就控制了大凌河城。

稍后,打开南城门,二连顺利进城,先控制主要街道,然后分区清理。到吃晚饭的时候,全城清理完毕。

经过这场攻城战,大凌河城内的鞑子数量也就有了大约的估算,应该是2000人左右。经过清理被击毙的接近300人,受伤俘虏的有143人。对待鞑子的俘虏,国防军早就有相关的政策,那就是经过审查,有杀戮平民行为的处死,其余的做苦役,苦役刑满之后做移民处理。在做苦役的过程中进一步审查,确实没有罪恶的可以提前释放。

实际上朱家在接收原东江军时,就发现东江军中有一支女真人的队伍,因为他们的特征太明显了,每人脑后都有一条辫子。这些人都被就地遣散安置了,在与后金如此强烈的民族对抗中,朱万化的确不敢把他们编入军队中。

但是女真族毕竟是中国的一个民族,在后金政权之外还有大量的女真族人,所以就不能用民族的归属来定生死。例如,在华北平原上就有大量的女真族人,这是宋朝时期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那时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政权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曾经定都北京和汴京(开封)。河北、河南、山西、山东、安徽、陕西和东北都是金朝的核心地带。金朝灭亡以后这些地区的女真族人,很大一部分融合到汉族中,但是由于年代并不久远,到明朝时只有两三百年,所以他们中的大部分还是知道自己属于女真族,只是没有脑后那根辫子,语言文化甚至姓名全都汉化了。所以,如果在明朝对女真族执行歧视政策是行不通的。

努尔哈赤称国号为“金”就是继承金朝的意思,历史上称之为后金。后来改为“清”,是因为中原的汉族人普遍痛恨“金”政权,岳飞的故事便是例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仇恨,他们取“金”的谐音,改为“清”。后来的满族就是清政权建立后的八旗人演化来的,应该看作是女真族分裂出来的一个分支。

大明的人骂几句鞑子没有问题,因为鞑子是对于蒙古,东北地区少数名族的统称,生活在华北平原上的女真族人不认为自己是鞑子。

攻克大凌河城的缴获不算特别丰厚,但是粮食、草料、箭矢这一类的东西特别多,仅粮食一项就接近一万石。这个数字说明这里是后金部队的后勤仓库,这对战场的影响可就大了。明军的几次失败都是因为缺少粮食,实际上现在的后金政权也缺粮。这个时候的后金首领们还没有夺取整个中国政权的奢望,他们之所以打仗就是为了掠夺中原的粮食。在大凌河缴获一万石粮食,就说明阿敏在后金很强势,后金掌握的粮食中很大一部分在阿敏的手中。

丢了这一万石粮食的直接后果就是阿敏的前线大军马上就断粮,那就只有撤军一条路。间接的后果就是后金将面临更大了粮荒,并且极有可能扩大原有的内部矛盾,甚至造成内乱。现在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大明的粮食抢不到了,朝鲜的粮食也抢不到了,还有一个蒙古可以抢,但是蒙古只有牛羊肉。饥饿的兵去抢蒙古估计也不会有好结果。另外还有走宣化大同一线进入中原抢粮食,所以有可能在宣大出现入侵战端。

大凌河城内是没有平民百姓的,这到不是被后金屠城了,是因为大凌河是新建之城,为了防御后金,祖大寿选择了临河建城,用以作为锦州的屏蔽。如果说有平民的话,就是修建城池的民工,关宁军的家属,当然数量是极少的。当时的大凌河就是一个大兵营。

大凌河被后金占领时,城里的明军都投降了。现在国防军收复大凌河,不少明军的降兵趁乱就留了下来,现在就等于回归大明。

在东方文化中战场被俘或者投降有损于气节,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但是作为兵丁没有谁来追究他们,何况他们的投降是无奈的。所以这个时候没有人会歧视他们,他们本人也没有什么心理负担,都认为回来是好事,那种视战俘等同于叛变的观念是近代的事情。

在西方文化中,战场上做战俘的人,回来以后等同于英雄,在这点上东西方文化差异就太大了。

这些回归的明军,国防军也不会歧视他们,因为他们并不是主动投降敌人的叛徒。所以国防军暂时收留了他们,并且告诉他们可以选择移民到新建的辽宁省,年轻、身体合格的也可以参加国防军,愿意回到关宁军也可以。

对于缴获的粮食朱万武认为可以顶替军粮交给祖大寿,不足的部分补齐,运来的军粮带回觉华岛,国防军自己留用了。草料一分为二,给祖大寿留下一部分,箭矢、兵器等也是一分为二,一半交给祖大寿。朱家保留一些冷兵器是为各地武警哨卡准备的,此外,有时也需要支援官军。为此他通过电报请示了朱大典,朱大典也同意他的办法。亲兄弟也要明算账,我们出战没有要朝廷的粮饷、开拔费就不错了,缴获理应充作军费。

但是缴获的粮食与带来的朝廷税粮毕竟有区别,为了避免日后的口舌麻烦,朱大典告诉朱万武,缴获的粮食立即运往大凌河口,然后转运到觉华岛。交给祖大寿的依然是税粮。

朱万武觉得父亲说的有理,立即照办。现在朱万武手里有200多架爬犁,运输一万石粮食需要四五趟,大凌河城到入海的河口距离很近,一日可以往返两次,两日就可以运完。并且返程时顺带着就把税粮运来了,一举两得。

---第215章完---